听了李彩云副校长《学然后知不足——教师育己育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动力》的讲座,让我感触颇多。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种课堂状态带来的思考
冯恩洪校长提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四个状态“享受·接受·忍受·难受”。其实一分为二来看待,学生是这几种状态,老师对待工作何尝不是这几种状态呢?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我们都在追求让他们“享受”。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他们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那就只能靠我们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首要任务就是让课堂有趣,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这一点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关键词如“情境”、“跨学科学习”等。对于工作上教师的状态,个人觉得就得关注到老师们的价值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这一件大事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是事业,有人认为是家庭,有人认为是金钱,有人认为是名声。作为教师的我们,无论认为这一件大事是什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点,那就是面对这么多孩子,不能丧良心。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以此为动机,通过教研,动脑筋想办法,让课堂有趣,让学生享受;通过读书,摄入理论方法,让自己接纳,让工作高效。
二、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在彩云姐的讲座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现有水平加上20分,就会让学生产生跳的欲望”。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词汇“最近发展区”。
曾经在备考的时候看见过这个词并深有感触,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个“双生儿爬楼梯”的实验。实验内容不再赘述,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重要的。我们上课时会发现,有些问题还没问完,学生就已经抢先给出答案;有些问题一出现,所有学生就都沉默了。那么这样两种问题就都是无效的。我们首先要明确提问是为了什么?提问不是为了避免满堂灌的摆设,也不是为了显示教师的高深本领,提问的目的是引起思考。所以在提问之前,我们要甄别自己的问题,简单的不问,太难的也不问。我们提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想一想能回答出来的,甚至包括一节课的目标也应该是学生“蹦一蹦”能够得到的。
三、深度学习的浅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课件上有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少讲一点”。我在平时的评课过程当中经常会说到一句话,就是教师的话太多了,挤占了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同时也有一种声音,一直在呼吁课堂上教师讲的越少越好,学生活动得越多越好,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节公开课。一节课老师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小组交流有什么收获?然后班内展示。一节课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汇报。个个生龙活虎,老师根本就插不上话,甚至被上台发言的一组学生挤到了黑板后面。课堂结束,我在惊叹学生超高素质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一节课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哪里?
假期里在刘校长的强力推荐下,我也“啃”了一本相关的书。这本书不像其他著作一样,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主导地位。作者认为,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展。真正的深度学习,必须是在老师的引领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必须要凸显出来。
所以根据课型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时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也应该“审势度时”。
四、有效与无效的教研活动
“教研就是站在同伴的肩膀上成长”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种声音有的老师说:“听课40分钟,评课40分钟,浪费了80分钟。有这个时间上两节课,给学生多讲点知识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不愿意做,他们认为做这个没有用;二,学不会,也就是学了别人的,在自己的课堂上也不会用。这就是无效的教研活动。
怎样让老师们认为教研活动有效呢?那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参加教研活动,真正有所学、有所悟。于是我们设计了两种听课方式,一种讲课模式。一是集中听名师课,让老师们端正态度,沉下心向名师学习。二是听同事的课,静心听课,对比评价。一种模式是“团队研课”,促生集体智慧。我经常在评课时会听见老教师说:这种情况,在试课时也出现了,他们教研时是如何如何说的。某老师这节课比上一节课有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团队研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年轻教师迅速提升,老教师看到自己的话使年轻教师有了改变和进步,产生了成就感。同时,学校的各种保障机制也促进了团队的荣誉感,同时也保证了团队教研的持续性。
一场学习,思考很多,感想很深。最后一句话总结:调频状态补帆航,转变角色见真章。超过我的人已经比比皆是了,为一件大事再努力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