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的学问(三)时间的游戏
前一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孩子生活自理和参与家务劳动,对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但是,我在和家长们聊天的时候,经常听到许多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自己穿衣服了,……”“我家孩子洗过一次袜子,……”“我们家上个月烤过一次蛋糕,……”
然而,接着再问,妈妈就会说:“早晨时间来不及,都是我给他穿衣服……”“我做饭,让他自己写作业,结果等我做好饭,他才写了一道题,气死我了……”
可以看出,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对于孩子来说,机会少之又少,通常情况下,依然是家长代劳,孩子被架空,一切时间都用来写作业和“学习”。不过孩子也常常不买帐,不领情,给他时间,他就磨蹭。
我们需要弄清楚这样一个逻辑,孩子手、眼、脑的能力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和家务,以及游戏中练就的,那么,如果一个月一次,半年一次,怎么可能有训练的效果呢?比方说,谁都会跑步,但是天天练跑步,和一个月才跑一次步,谁的能力锻炼得更好呢?所以,生活自理要天天做,家务劳动也要随时进行,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可能意味着调整和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比报培训班那么容易。然而这个时代,越是不必花钱的东西,可能意味着更加宝贵,更有价值,值得你去努力。
这一篇我们来聊一聊如何与孩子玩儿时间的游戏。如今家长们头疼的问题中,很难忽略的一项就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磨蹭,拖拖拉拉。此外,上小学以后要认识钟表了,孩子有时也会遇到困难,搞不清是几点几分。不过我们需要弄清楚,让孩子感知时间,学会认识钟表的目的,一方面是学会根据时间进行任务的计划和安排,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另一方面是让孩子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了解自己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过去、现在、将来,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终结,怎样变化,用了多长时间。
所以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我觉得并不公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在本能地随着时间的节律生长变化着。如果自小带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肚子里仿佛装着个时钟,到点儿就得喂奶,不然饿得直叫唤,到点儿就醒了,然后你就没法睡了……孩子的吃喝拉撒很规律,除非生病或者环境有了大的变故。而孩子后来的一些坏习惯,比方说晚睡晚起、不吃饭吃零食,其实都是大人养成的。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清晰,他们知道明天是星期一,要上幼儿园了,会不太高兴。知道今天是妈妈来接自己,会很期待。会给你看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说:“这是我小时候。”看见别的孩子过四岁生日,会一直问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四岁?”当自己的第一颗乳牙开始活动,就盼着快点掉下来……学会了等待和期待,孩子就会感受到时间,感受到时间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
所以,传统的中国人,会根据季节,根据节气,根据许许多多个法定的和传统的节日,去安排特定的事情做,周而复始,孩子们于是总有期待,总有计划,总有等待。因此,我建议家中要有挂历,或者台历,触手可及,让孩子可以随手翻到。要和孩子常常聊一聊,今天是几号了?离某个节日还有几天?我们那一天要干点儿什么?需要准备点儿什么了?你可以拿笔在某个特别的日子做个记号,或者写点儿什么。孩子会非常感兴趣。
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你可以和他拿一张大纸贴在墙上,高度要适合孩子,让他可以抬手就能在上面写写画画。你和孩子一起画一页日历,也就是说,画一个大大的表格,就画当月的,列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再列出几号,上面标出几几年几月。你先帮助孩子打出大框架,内容主要让孩子完成,孩子写不好的地方,你再帮助补充,关键是思考讨论的过程要以孩子为主。不要怕格子画得像是要歪倒的楼房,能画成格子就很好,复杂的字爸爸妈妈来写,比方说“星期”,其他的字孩子如果能写尽量让孩子自己写,阿拉伯数字也请孩子自己写,不怕难看。因为是大表格,每个格子里就会有很大空间,那么就可以让孩子根据那个日子自己写或者画点什么东西,可以是那一天的记录,要干的事情,或者心情。孩子可以自主完成的内容,通常都会很乐意去做。
具体到钟表,也有的可玩儿。你家里有定时器吗?我建议用那种低端一些的,上发条的计时器,因为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小手亲自拧到某个时长,然后直观地看到它一点点地回到原点,这比较符合幼儿的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然后,你在做饭的时候,就请孩子帮助你定时,烧水需要多久?蒸饭需要多久?烤蛋糕需要多久?……孩子会非常喜欢拿着计时器帮助你的。
准备一块秒表,体育老师用的那种,然后你们轮流绕着你家这栋楼跑一圈,看看用了多长时间,慢慢跑用了多久,快快跑用了多久。跳绳、拍球、憋气,都可以。这个过程里,时间会具体到秒,你便可以引领孩子注意到,1分钟是60秒,1小时是60分钟,60分钟可以被分成两个30分钟,就是“半”,60分钟还被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一刻钟,60分钟还可以分成6个10分钟,3个20分钟……这就可以根据孩子理解和认识的情况逐渐延伸。秒表的使用,再配合着走针儿的表,见得越多,孩子就越来越清楚。
玩儿时间的游戏,你也是要花一些时间的,所以不要着急,享受你和孩子当下的时间。并且你可能也发现,这些游戏活动的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动笔写的训练和数学的知识,以及儿童充满灵性的哲学思考和文化的渗透。这就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