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精美的包装,简单而整洁的封面给予众人眼前一亮的视觉体验。也许就在那不经意的一瞬间,让众多读者为其倾了心,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俘虏,进入由它构成的文字天地之中。
它的缔造者并不是世人耳熟能详到一类人,恰恰相反,也许我们将其尊称为“倾诉者”更为恰当。他的姓名为姚尔畅。之所以更愿意称其为“倾诉者”是因为他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了他这些年来的历程,更敲开了无数读者的心扉。
47篇国外访问考察、观察,300多幅精美的图画,10万余字在白纸上跳跃,带领读者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在熟悉和不熟悉的大师间寻访和行走。从利玛窦归来说起,到拜访阿姆斯特丹的家;曾于海牙相会,在布鲁塞尔度过愉快的五一节;也曾为布拉格的春天沉醉,迷失在忧郁的克拉科夫……另外,欧洲城市悠久的历史传统,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教育等,姚先生也一并在此书中提及。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阿姆斯特丹老教堂旁的运河边,多么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这一刻。”那一刻,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精美的人物海报,河边私语的情侣,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阳光反射在水面上的点点波光,一棵静立河畔的老树,一同构成了这幅精美的图。而姚先生简洁的一句话似乎涵盖了整幅画面的意义,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那一刻,身为普通的人的我似乎理解了一个艺术家眼中的阿姆斯特丹:安宁、祥和,拥有着令世人浮躁的情绪安定下来的魔力。仅仅是一幅画面,仅仅是这城镇的一角,却令世人向往,渴望前往作者笔下的那个世界,欢度余生。
在《维米尔不在家》一篇中,我似乎可以理解姚先生的那种窘迫之情。对于早已习惯中文译名的姚先生来说,和蔼的老人亲切地“点醒”了他的习惯。那一刻,似乎心中的某根弦被文中的这位老人所拨动。当读到:“走过镇上的广场,一群学建筑设计的当地学生正在一笔一划地画老房子的速写。这些傻孩子,都什么年代了,连他们的祖先维米尔都知道用土法投影器来偷懒,他们竟还在干画速写这档子事。”时,我笑了,情不自禁地笑了。为姚先生的幽默用词而笑,透过“傻孩子”一词,我似乎感受到了姚先生的温和、亲切,还有那一丝丝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可爱。
对于蒙娜丽莎,众所周知,其作者是达芬奇,所以,当看到《尼德兰的蒙娜丽莎》时,我还在好奇,难道是姚先生糊涂了吗?细细读完后才明白:是我知识面太过于狭窄,认知太过于肤浅了。这里的尼德兰并不是单指一个人的姓名,而是一种油画的混合技法。“蒙娜丽莎”并不是单指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画像,而是一系列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例如:丹·艾克的《玛格丽特像》,汉斯·梅姆林的《托玛索夫人肖像》,柯罗的《珍珠女郎》等。在此文中,姚先生更是对《青年女子像》做出了详细的文字描述:“当我在柏林的国立美术馆见到这幅原作时,一霎间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那无名女子从画框里安静地看着我,像久别的情人一般,无需蒙娜丽莎式的神秘微笑,无需背景中的千山万水,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时并不太愿意在博物馆拍到此一游照片的我,此时无论如何也要和“她”合个影。”那一刻我就在想,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竟让姚先生写出这样的文字,将自己的情感渲染得如此淋漓尽致。当我翻到下一页,看到姚先生笔下的那位无名女子时,我释然了。因为仅仅是一副印刷在书页上的图片,竟让一向爱惜书籍的我萌生了剪下来保留的自私想法,更别提当姚先生亲眼看到这幅原创画作时的震撼心情了。那一刻,我原谅了姚先生的文字,原谅了姚先生那难以平复的激动心情。
我在文字间行走与观看姚先生笔下的西方世界的风景和名人佳作;姚先生于西方世界行走与观看,用无华的文字铸就人生的回忆,与读者分享感动的每一个瞬间。我与书中了解西方文化,姚先生于书中扮演一位良师。穿过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成为姚先生的学徒。通过文字,姚先生陪我游一回西方,一一为我讲解那些璀璨夺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