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则。
1、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傅佩荣原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上说:‘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参与政治呢?”
“孝”即孝顺父母,“友”即友爱兄弟姐妹,如此家庭自然和乐。推广到社会,政治也就上轨道了。这是古代的理想,在舜的身上或许可以实现。
傅佩荣:修身即是从政
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从政一定要做官吗》在家里孝顺父母,对兄弟姐妹友爱,一样可以影响政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与最亲近的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得以实现,就等于在行善。孔子这是把政治观念缩小到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元。《大学》里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人人都做到修身、齐家,社会风气良好,政治自然清明。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对于旁人疑惑自己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引用了尚书的说法,在尚书中提到,能够对亲人尽孝、对兄弟友爱,能够推广此心,就能够施用在政治上了;所以所谓为政,并不是一定要用身在其位、权谋斡旋等大家通常所认为的方式,从自身做起、从一家做起,做好了自然能推广于天下。
所以我们看到《论语》“为政”这部分的条目,所宣扬的都是应该做好最基本的忠孝仁义的修持,推而广之,人民得到教化,这样一来,自然“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治自然清明起来。
关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出自于《尚书》的君陈篇,据史书记载的一种说法,君陈是周公的二儿子、继任了周公之位,这一篇章是歌颂他的品德的。当然,对于这个引用和原文的差异、关于引用过来的句读,还有很多考证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再细细研究。
4、弘丹学习心得
孔子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方面是有先后顺序的,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有政治抱负的有为青年要先做到修身,齐家。
孔子的这段话更是说明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情,注重自己的修身,就是从政了。孔子的修身中,很重要的是“孝”,“友”,还是他的“仁爱”思想。
这段话,让我想起和君商学院王明夫先生的《培养一个好自己》。无论处在什么时代,都需要从修身,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能力出发,而不是过分得关注外在的竞争。当你注重修身,注重培养一个好自己,你的竞争力自然会增加。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则的理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解释:有人问孔子:“先生为什么不去当官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对父母有大孝啊,又能对兄弟友爱。”这种道德能用到政事上,这就是对政治的影响了,这难道不是从政吗?”
孔子这段话,现在很多人其实是不能理解的。常人认为只有亲身投入到官场中,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成果出来,才算是真正在政治上的成功。而孔子这样的,在很多人眼里(不只是现代,古代有些人也这么看)其实是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到处推广他的已经落伍了的政治主张,推广不出去后只能教书。
但是孔子的这种处事方式却是真正的贵族精神。虽然这种精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没落了。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君主们或追求短期见效的功业,或追求感官上的享乐,他们选拔和亲近的官员也大多是为了满足他们这些方面的欲望。那么社会道德谁来维护?贵族精神谁来传承?
孔子用实际行动来向学生们证明,“为政以德”并不只是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身体力行地传播正见、维护道德,也是“为政”,而且是做的执政中最根本的事情。孔子对待政治的这种态度,也是后世的隐士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所在,隐士们通过归隐,避免了官场上的纷扰和各种压力,保持自己在道德和学问上的独立性,这样当一切喧嚣过后,当人们想要重新寻找传统文化的精髓时,可以得到的就是隐士们活生生的指引,而不是来自故纸堆的干巴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