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一张精致得让人无法判断年龄的脸,仿佛就是一件油画大师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她身穿一套华贵的职业女装,眼睛充满了灵气和自信,浑身散发着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是典型白领女性的特征。
这是作者豆豆在《遥远的救世主》里对肖亚文的描述。
江南愤青总结了一句话很中肯:
人生是一场关于运气和认知的话题,努力勤奋保证下限,认知和运气决定上限。
而肖亚文就是用努力、勤奋和极为清晰的认知来实现了人生逆袭。
勤奋努力作为基础,不用多说,就来看看是怎样的认知,让她在运气来临时,能够脱颖而出。
1 关于自我
肖亚文,女,27岁,武汉人,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大学,跟随私募基金经理丁元英做了一年的助理。干练、得体,有法律知识和商务经验。
客观
她说自己是家里最小,没人指望,走到哪儿算哪儿。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什么位置的人,在私募基金解散后,芮小丹问她的打算,她说:“还在北京漂着呗,咱一没能耐,二没本钱,除了打工,还能干什么?省吃俭用攒点钱,看将来有没有机会。”
不卑
她在北京工作时,有一天要接来北京的闺蜜芮小丹,可是当她意外看到正天集团总裁韩楚风和助手已经在等着接芮小丹了,就离开了,就是因为不想去凑热闹,或者说不想去借芮小丹这个机会拉近与韩楚风的关系,这是她的自尊,她希望的是用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不亢
当肖亚文要请芮小丹吃饭,又因为韩楚风一行人,变成了大家一起的聚餐。本来芮小丹告诉了韩楚风是肖亚文早就说好的要请吃饭,但就是因为韩楚风的身份,反而对芮小丹说:“亚文这都挺熟的,不拘这个,好吧?见面再聊了。”,亚文随后听说,也只是说了句:“好吧,那就不拘吧”。
在饭桌上,肖亚文说:“记得有一次丁总请韩总吃饭的时候酒桌上闲聊,我问丁总,为人处事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丁总说,恰到好处是‘正好’,‘正好’是假的,不是究竟本来,是假的就立不住。我不懂,就问他是什么究竟本来?他说‘一切’。我还是不懂,就说你就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吧。丁总说了一句话:随缘惜缘不攀缘。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也听懂了,我一直记着。”
韩楚风点点头说:“是有这么回事。”
肖亚文说:“上次小丹来北京,我请假去车站接她,老远就看见韩总了,小赵站在旁边举着一块牌子。我知道,当时我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攀缘,我就去上班了。今天机缘巧合,有幸跟大家坐在一起,本来是我请朋友吃饭,可转眼之间我就成了跟朋友混吃的一双筷子。如果是随缘惜缘的本来,我希望韩总能给我一个请朋友吃顿饭的机会。”
韩楚风感慨地轻轻一拍桌子,说:“没有如果,本来就是。今天你买单了。”
就是因为肖亚文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状态和位置,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才能够不卑不亢,才能做到随缘惜缘不攀缘。
随缘是什么,是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遵从规律。
惜缘,就是如果真的有机缘巧合,那一定要尽最大的能力去把握住机会。
不攀缘,可以合作,但不依附,有能力,我去匹配,绝不“等、靠、要。”
2 关于未来
当人有了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就能够基于自我条件,进行相对长远的规划。
当欧阳雪问肖亚文为什么不留在德国时,她说:
“就是去了又能怎么样?只有留学居留这一条路,拿了学位还是得回来打工。也许嫁个有德国国籍的男人是条路,可为个居留身份我得把自己卖了,这还有意义吗?既然怎么都是打工,就不如早打工早攒钱,等有条件了自己开个公司,自己给自己解放了。”
她很早就有自己的清晰打算,最终是要开公司,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把自己从打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为了这个目标,她一直在努力。
跟随丁元英时,深刻的意识到丁元英的特别,她这么评价:
会赚钱的人、地位高的人、有思想的人、有学问的人……我想,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我都见过,但他们都是人,想的、干的都是人的那点事。丁元英不同,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像魔,柏林有个局势说他是极品混混。
有人这么评价丁元英,很贴切:
丁元英其人,简单而犀利,因为其价值判断体系和行为逻辑清晰所以没有自相矛盾和过度追求,所以简单;因为认识到众生命运的必然性所以摆脱了道德束缚,所以犀利。
这样的高人,我们都知道,如果能够给我们一些指点和教导,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而肖亚文更知道这一点。
所以,私募基金解散后,丁元英想让肖亚文帮忙找一个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安心居住,肖亚文找到了自己闺蜜芮小丹工作的所在地,古城。
肖亚文说:“不能让这条线断了,得有个什么事还能牵着。你在古城尽点地主之宜顺理成章,你们不是雇佣关系,关照多少都是人情。我办完这个差使就跟他搭不上话了,但我和你是朋友,你关照他,人情是记在我账上,关照他就是给我帮忙。”
芮小丹明白了一些,说:“总之这个人对你有用,你是想在私募基金解散以后还能跟他保持联系,慢慢成为朋友。”
肖亚文轻轻摇摇头,淡淡地说:“朋友?不可能。认识、熟人、够得上说话,这就已经不错了。咱跟人家根本不是一种人,凭什么跟人家成朋友?”
芮小丹说:“仅仅是认识有什么意义?你总得为点什么。”
肖亚文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
肖亚文极为清楚自己和丁元英的距离,所以,她不认为能成为朋友,毕竟阶层差距存在,圈子文化的隔阂存在。但是她知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丁交代的事,同时保留以后可能联系的希望,目的也就是认识、熟人、能够说得上话而已。
但她知道,认识一个自己仰慕崇拜而又很牛的人本身就是给自己开了一扇窗,听其言、观其行,这种实实在在影响,不是书本上能得到的。
然后,在职业选择上,结束了在私募基金的工作之后,她并没有同样的去找一份助理职位,按照她能获得丁元英认可的工作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很容易的。但是她去了一家猎头公司,猎头公司对员工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不同行业形势的把控能力的培养,都对她以后的创业有极大的帮助。
她的每一步都看在未来,前一步都是后一步明确的积累,不拘泥于当下,不管是积攒人脉还是职业规划。
她委托芮小丹帮忙租房子时,本来一个电话可以搞定的事,但她从北京飞到法兰克福,预付房租包括机票,直接划掉两万多元,在1995年,这对一个白领来说也很不容易。但就是为了让芮小丹重视这件事情,这也体现了她负责和真诚的态度。
后来,丁元英主导的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需要打官司时,他推荐了肖亚文:
“这官司不复杂,能把证据实事求是说清楚就行。肖亚文素质不错,有一定法律知识和商务经验,跟你们也熟悉,你的公司可以出20万元请她做诉讼代理。你去北京找她谈谈,征求一下她的意见。”
肖亚文当然知道这是一个机会,找她是因为对方觉得她的能力可以,所以也不推辞,但是她没有要这20万元。98年的20万,婉拒之,不管是基于对丁的尊重,还是对朋友的尽心帮助,都体现了她的大度。
当然也有她想与丁元英有更多链接的原因,但这种不畏眼前利益所局限,而考虑长远的大局观,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3 关于机会
有人祈祷上天再给一次机会,却不知道机会从他身边走过好多次了。
机会不会平白无故产生的,它是你过往的努力积累出来的契机。
肖亚文有几个优秀的特点:做事认真,尽最大可能做到最好;待人真诚,不遗余力去帮助别人;道德感强,知道可为可不为;界限感强,知道你、我、他。
这样的人,看似圆润,但她却极为果断勇敢,当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被起诉,大部分股东怕官司败诉产生损失而退股之后,她主动提出要参与公司,拿出自己所有的资产来入股。
这在他人看来是疯狂的举动,但肖亚文知道这是个机会,帮助公司的同时,也让自己实现跨越。而这都基于他对丁元英的判断,基于她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精准理解。
欧阳雪问:“你已经有数了?”
肖亚文说:“不是我有数,是这事本来就有定数。以我对丁总的了解,丁总不可能没有预见到这场诉讼,既然他预见到了却又不去规避,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场诉讼决不是偶然的、被动的,而是经过设计和预期的,是计划的一部分。既然是计划的一部分,丁总一定是要通过这场诉讼达到什么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诉讼依然有失败的风险,但对于她人生来讲,入股公司,参与管理,赔率非常高的事情。
肖亚文说:“我的机会就在于败诉的风险,等打完官司,我就不该有机会了。如果可以胜诉以后再入股,以叶晓明他们的资历,他们理当比我有优先权。胜诉以后公司升值,如果按升值后的股价入股,我就得承担更多的负债;如果按现在的股价入股,我得到的就是叶晓明他们理当优先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我还不如人家来得光明磊落。所以,我的机会就在于败诉的风险,在于应诉之前。我本来就是个打工的,输了接着打工。对我来说,能有个往牌桌上凑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里的叶晓明他们就是害怕官司失败带来损失的退股股东。
最终,北京格律诗音像公司胜诉,与败诉方也就是音响行业老大乐圣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而肖亚文也被丁元英认可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完成了对她非常重要的一次跨越。
能把握住的才叫机会,最重要的是不停地修炼把握住机会的能力。
4 关于感情
当芮小丹告诉肖亚文,她爱上了丁元英。
肖亚文说:“那准备下地狱吧。”
芮小丹问:“你怎么知道是地狱?”
肖亚文笑了笑,说:“你不老实,漏掉了一句话。完整的这句话应该是:如果你没动过那种心思,你怎么知道是地狱?但是你高估了我,也低估了我。说你高估,是因为我还没清高到不知道自己是谁;说你低估,是因为我还没天真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明显,肖亚文也是动过心思的,但她知道现实不是电视剧,自己与丁的立场、观念、心态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或者说她知道丁元英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太异于常人,所以,她选择不让自己陷入欲求而不得的痛苦当中,反而不如努力成为熟人来的轻松和长远。
旁人看来,肖亚文的运气非常好,能碰到这么多的好机会。但关注她的发展过程,会发现当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时,她都全力以赴,真诚付出。当机会没到,就耐心经营自己,增加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一把抓住。
“等、靠、要”是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什么时候能摆脱这种思维方式,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机会,机会总会出现,但我们得有看到和抓住的能力。
这是肖亚文的聪明之处。
公众号《名字故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