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记得自己开始对父母有了评判是在我青春期的时候,在这之前,我都认为我的父母是完美的。
有人说,如果你想体验到无条件的爱,那么就去生养一个孩子,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于是,我回头想想,确实如此,不管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前的孩子,孩子对父母都是信赖与依恋的。可能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和不听话,但这些表象的背后无一不是对父母爱的需要,也是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仇恨意味着在乎,冷漠则表示“关系”的削弱。
纵观这世间父母对子女的爱,却很少是无条件的,甚至我不得不正视有些父母是不爱孩子的现实,因为他们不知道爱为何物,他们也没被真正爱过,他们之所以让孩子出生,完全是因为繁衍后代、顺其自然的结果,而很少是因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新生命的爱与祝福。
我前段时间,一直在想,如果一个孩子生来是受苦的,甚至是不被爱的,不管年幼时候满足父母的期望还是成年后归顺规范的需要,都无非是众多工具人中的一个,那么为什么要生孩子。古老的教条礼仪训诫我们要“传宗接代”“成家立业”“相夫教子”“光耀门楣”,这些在当今时代听起来,着实让人反感。但宣扬这些的人们,却还未意识到,洗脑术已经不管用了。人活着,该是像花朵一样绽放的啊,这才是生命本该有的活力与美好。
在咨询室里,我以前常常听到来访者说“我不该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不配”,直到现在,我发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不是少数人的困扰与纠结了,几乎每个人都活在这种困扰里。最近发布的一项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实,将近1/3的青少年显示抑郁状态。
出现抑郁最核心的矛盾在于“求生的希望一次次被毁灭掉”,就像塞利格曼实验里的狗一样,遭受电击的狗,一次次尝试去按掉电击的开关,但最后都失败了,后来狗再次遭受电击时,它们选择了放弃。不管怎么样努力,好像都没有用,那就不努力了吧。最近马思纯自爆抑郁的消息,也是太过熟悉的模式——乖乖女的延时效应,在人希望成为自己的路上,一次次被扼杀,即使足够幸运成为了人群里的璀璨,但更多的就像昙花一现,终将黯淡,因为失去了发光的源泉。纵观那些闪闪发光的人,无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人。
找到自己是一条很难的路,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自己,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这种影响还会泛化到其他人身上,使得我们过于在乎他人的评价与看法。所以,找到自己,一定要学会承担起对自己无条件爱的责任,而不是向外寻求,甚至将自己在父母身上索取而未满足的需求转向他人。这样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能接纳、陪伴、善待自己,那么我们终究会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