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3她发朋友圈: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证悟。
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
如果我们怀有这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因为佛教之路对自我来说,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
10:09他点赞。
10:27她发朋友圈:
世间八法: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我们要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这是修习的核心基础。
14:56他点赞。
10:50她发朋友圈:
我们怀有何种动机?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们是真正想要证悟,还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放松和疗愈?抑或是我们在生活里遇到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所以想从中复原?
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修习佛法,即便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真能带来某些世间利益,我们却将失去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正确的动机——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14:56他点赞。
11:30她发朋友圈:
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地、禅修、行为。
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禅修与行为。
如何获得见地?通过研读,通过审查我们所研读的内容。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给予我们质疑的自由。就你的逻辑与常识所及,你可以问问题,可以辩驳,可以分析。
14:56他点赞。
2015年3月18日
15:41她发朋友圈:
你应当研读并且归结出见地,基于见地,你获得对修道的信心,然后你再去选择方法。
这几天我试图回到以前的生活,不去想什么佛法,可是发现竟然回不去了。每当生出烦恼时,就会觉得如果陷入这些烦恼里会很可悲,完全可以不在意。
我以为只是看了两本书而已,不会受什么影响,现在看来,还是有效果的。但还不能说我已经信佛了,现在愈发感觉自己对佛教了解的太少,会继续看书,信不信以后再决定。
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一面,就是见地。
16:14他点赞。
16:15他回复:这就是三宝的加持力[双手合十]
16:20她回复:三宝是什么?[尴尬]
17:33他回复:佛、法、僧。
17:49她回复::进入佛门,应先皈依三宝,我竟然都不知道[衰]
2015年3月19日
16:39她发朋友圈:
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没有乐趣,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每件事情都如此真实。请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
关系展开的那一刻,不安全感便开始了,期望开始了,恐惧开始了,而且总是重复,没有止尽。
我们总是怀有某种期盼,总是带着希望和恐惧,而它们却导致失望。即使我们恰好得到我们期盼的,期盼也不会停止,反倒是倍增了。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就期盼更多。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发展明智的期盼,一切都不会持久,无论快乐或痛苦。
16:46她自己回复:亲密关系确实会带来很多焦虑,但是乐趣还是有一些的,只是不会持久,而且总是不能满足,最终只能失望。可是还是想拥有,明知会受伤,会痛,还是不舍得放弃[害羞][流泪]
19:14他回复:[呲牙]
17:00她发朋友圈:
对见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还得去习惯这种了解。禅修就是习惯于某件事,这就是我们得去做的。
止的修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运作并富有弹性。我们无法控制心,而止带给我们那份控制力、那份弹性。
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19:09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