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散步时听李录2019年在北大演讲,作者讲了一个例子,就是他本人在美国时购买某个公司股票后,马上变得对该公司一切倍加关注,比坐而论道更加关注公司经营状况,研究更加细致,对所学理论理解更深刻,甚至对别人议论负面信息也不由自主产生抵触心理,坦诚有敝帚自珍之感。
这或许就是置身事内与置身事外间区别,这让我想起了春节期间读和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该书讲的是中国的经济故事,既不是微观的价格机制,也不是宏观的经济周期,而是政府和政策。作者认为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必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我们生活在这个机体中,我们的发展有赖于对这个机体的认知。要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否则就丧失了“同情的理解”的机会。作者这种把置身事内的观察,所得出结论和预见,的确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
现实中,对任何问题评头论足其实很简单很容易,但一旦参与其中才会感受其中的艰难,这一点不但对发展经济,对处理其他问题也情由此理,对此提醒我们一定不要做纸上谈兵的“空谈家”,而要尽可能多置身事内,做认真践行的“实干家”,只有这样态度和精神,才会真正促进现实中问题的破解,从而让社会发展更好,身边的环境更优,个人的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