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局长强调过几次课前三分钟朗读,这次出外学习期间又苦口婆心地劝告,可见深深的教育情怀。
我们执行的课前朗读,是在上午预备后和下午预备后的十分钟时间内。预备铃响后,班长或者学科代表带领学生朗读,或坐或立,内容可以是古诗,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数学定理,或者是英语课文。
这个时间一般是三分钟,之后的四分钟是班主任对昨天班内情况总结和今天主要的要求。如果没什么要事,会有孩子讲个故事,或者有个主题演讲,都是由班内自己处理。
学校每节课前三分钟有个铃声,是小预备,教师必须进课堂,否则算迟到。这三分钟是课前准备和学生呼喊班级口号时间,保证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按时上课。
这样的安排,我们已经进行了好多年,虽说有时间断,但还是磕磕绊绊地坚持了下来。
除了课前三分钟朗读外,我们学校要求每天7:30开始集体背诵,以小组的形式,可以在教室内,可以在校园的大杨树下,也可以在走廊的拐弯处。组员找组长背,组长找老师背,要求老师及时拍带时间水印的照片上传,教务处每天由专人负责统计,督促该项活动的开展。
中午12:30,校园的全部孩子进教室午练,包括住宿生和附近的走读生及只在学校吃午饭的一二年级学生。
午练的时间到13:40结束。在这70分钟时间内,除了13:00有个上厕所时间外,孩子们允许趴在桌上午睡30分钟,其它时间就是诵读,可自读,可齐读,也可以做作业。
下午放学时间是16:45,住宿生加了第四节课,部分走读生可以自愿上,这也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弹性离校任务。晚走的学生,都是家长白天在外面打工,下班后才来接孩子的,有时会很晚,但我们从没有收过一分钱。
这个时间不允许做作业,走读生回家后做,住宿生晚自习做。强制性地读书,但可以作读书笔记。每个小组必须将读书的心得或摘抄,展示在本组黑板上,以备第二天专人检查,记入小组学习成长档案。
每天早自习6:15开始,是学生大声朗读时间。前30分钟时间,是集体诵读,语文老师或英语老师提前安排好内容。后面的25分钟,是学生自由读时间。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安排有些偏沉,学生太多的诵读时间,是不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是的!
小学阶段的孩子,多是儿童时期。从幼儿的生长发育来看,更多的是孩子是先学会说话,然后才认识字的。
因为母语早已在自己耳边回响很多次,而且不同的声音决定不同的动作。一段时间后,孩子已经能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明白一些声音的意义,进而模仿简单的说话,然后是复杂的,尽管现在一个字也不认识。
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是照顾到一二年级的认知不同,要求先认识一些字,不要求非得会写。
每天固定时间的诵读,让孩子们用耳朵接纳,用嘴巴呼出,在脑海中一遍一遍的印记,也可能开始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或者不求甚解,但却记住了这些文字。
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疏释和指导,让孩子在“声音”和“文字”之间逐渐建立一个重要的“形象”。一旦“形象”形成之后,孩子便会慢慢“悟读”,然后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变成自己的语言。
在孩子这样每天诵读的过程中,阅读习惯养成了,知识面拓宽了,思维空间开放了,语言丰富且敏感了,精神生命成长壮大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的习惯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的文字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肌肉和骨骼,最后变成一个人的睿智和厚重。
这就是朗读的魅力,也是学校加大力度,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