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了一个概念“断舍离”,颇有点“禅”的味道。其实,“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变得更舒适和更有意义的行为技术。
通常人们会把“断舍离”理解为一套关于家庭物品的整理术。但是,从另外一个高度来看,它其实是一种日常的修炼:如何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与普通的打扫和收拾不同,“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通过整理而改变自己的过程有三步:
一是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二是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通过对物品的整理,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三是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里面去,你的精神面貌将会发生改变。
人们对自己“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迟迟舍不得扔掉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着过去、逃避现实和担忧未来。
执着过去的人是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小学课本、十年前的车票、第一次拔的智齿,在他们的眼里都充满了回忆,小心翼翼地保留着。
逃避现实的人,没心思整理房间。他们看起来忙忙碌碌,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他们关注的事情太多,每个都放不下,他们的忙,其实是很低效率的忙。是因为没有能力而忙。
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生活的真实情况,所以干脆就不面对,让它们堆在那里。东西堆得越多,就越沮丧,就越是不愿意面对。
担忧未来的人,他们常用的思维模式是“这些东西迟早要用到”。于是家里屯满了各式各样的食物和日用品,因为担忧未来,好东西也会被留坏。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观察你身边占用时间、空间和注意力的十个物件,你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适合、舒服”的标准来增减家中的物品,其实就是对心智模式的训练。好的心智模式的养成,会在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孩子等各个方面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这个周末的午后,你愿意尝试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