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上课认真听课的也就有四分之一,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特别是高年级。还有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们老师茫然,疑惑,郁闷。于是有的老师就怪罪于学生,甚至发出“简直是毁掉的一代,救救这些孩子”的呐喊。
上周六听吴虹讲课,她说,不要怪学生们不好管,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只要方法对了,一切就OK了。我们有的老师总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但是却从来没有反思自己的教法是否恰当。不接受新鲜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会与学生们的世界脱离的越来越远。
听了上周三于莉莉研究员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我对于这些困惑老师们的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于教授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的学生,她用一个小时向我们介绍了佐藤学教授的研究成果。向我们推荐了佐藤学的教育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一个小时,她用具体的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深入浅出的把这本书的精华展示出来。毕竟时间有限,听者意犹未尽。听完课后,这几天我利用空闲时间,从网上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书,突然感觉困惑了我很长时间的小组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得到了解决。小组学习,这是当前很多学校推行的,也是很多公开课,优质课所需要的,似乎没有小组合作就不是一堂优质的课,许多学校也以推行小组合作为自己的亮点。殊不知,我们的小组合作仅是形式上的合作,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们只有在课堂上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会在课堂里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面前获得成功的乐趣,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思考中,并得到了表达自我的机会。
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由个体的学发展到共同一起学,在和谐愉悦开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得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品格、享受属于自己的学习权利。
这种“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教学方式由“教”到“学”的翻转。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看似在课堂里退居二线,实质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勇气、思维能力、学科底蕴和教学智慧。教学设计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内容,是需要在教学前精耕细作、反复斟酌的。
于教授指出,这种学习共同体有三个同心圆式的发展愿景:最核心的是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第二层是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互学,共同成长,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第三层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现行教育中的问题不断得到研究和解决,也能使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互信互助的氛围里。
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喻成接住学生的“球”,我们要善于接住学生的投球,特别是那些投不好的球和投偏了的球,如果我们没有接住这些球,这些投球的学生就会变得厌恶投球,甚至还会厌恶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情状况的学生,才能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这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说深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应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是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于教授还说,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场,“倾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的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斗争的实践,应该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从这一点开始,就能够向着硕果累累的相互交往迈出一大步。
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都学生个体上去。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互相回响、互相衬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互相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佐藤学教授他透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感谢吴虹校长的推荐,感谢于莉莉教授的分享。
在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七年级开始,我的班级也推行这种学习模式,六人一小组,每组1、2号在中间位置,3、5号在2号两边,4、6号在1号两边,便于小组在1、2号的指导下合作学习,在我的语文课上,我经常指导他们小组讨论问题、然后分享展示。有时是小组内全部共同讨论,有时是组内两人一组提问,可以左右,也可以前后。即使是组内的学困生6号也参与其中,通过展示及考试反馈,效果不错。
但是,听了于莉莉教授的分享,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专业理论的支持,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为我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我将继续坚持我的小组学习共同体的打造,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发展。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无疑是解决当前老师们困惑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