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张桂梅的文章《让学生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中有光》,仔细研读之后,遂拿来标题用用。
(一)远方有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在自己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追逐梦想,光华绚丽。
时隔多年,每次打开,总感觉那些散落在风中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了,凑出一个完整版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高三一年,其实是属于远方有灯的日子。虽然学习生涯枯燥无趣,却也不会无趣,兴许是一种“学习惯性”使然吧。
真正意义上的远方有灯,是在大学。那是,坚持着阅读,其实是一种坚守前方的笃定。阅读的习惯是在大学养成的,很庆幸在青春的气息里与书为伴,在不迷茫的岁月里结书为友。
远方有灯,是一种坚信。
(二)脚下有路
2015年是自己如此难以忘记的一年。
因为在那年,顺利地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脚下有路”是那是两个多月备考的真实写照。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学习无非就是这样,习得和运用。
完全地静下心来,把书看了两遍,写下了两三本的笔记,第一次意识到记忆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其实,很喜欢那样的宁静致远,仿佛置身于弱水河畔,似与时光对酌,闲敲棋子落灯花。
那也是较为成功的一段自学时光,至今仍然在不断反刍作用。
脚下有路,是一种从容。
(三)眼中有光
遗憾的是,上岗多年,教学业绩一直不是很好。教学生涯黯淡之际,我选择了读书,让我重拾眼中有光的日子。
常在想,我们要如何使得学生“眼中有光”呢?
是兴趣的激发,还是学习的渴望,抑或是价值观的培育?
在当下阶段,只能说“自食其力”,只能是自身具备较高的学习品质,即眼前有光。至于学生,可能还是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很难实现。
曾看过一本书叫《在有光的课堂上》,那样的境界,自己是多么的翘首以盼。
眼中有光,是一种向往。
札记:今天的日更,梳理了以往的一些东西,才发现自己已经独自走过很长的一段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真正领会这句话,于是也便知道了行动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