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迎新时,校园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气球漫天飞舞、横幅四处可见,每辆校车驶入校园,无数举着院系牌子的老生就会一拥而上,把车门围个水泄不通,车上每下来一人,堵在门口的就会齐声喊问:哪个系的?哪个系的?接到自己院系同学的老生兴高采烈地迎上来,抢着帮忙拖行李,带着去报到地点,一路还不忘介绍各类入学信息。院系的新生接待点都布置得各具特色,很多贴心地竖上“**学校**院2017年新生入学纪念”的牌子,给新生留下大学第一张照片。
热闹间忽然想起前两天看到的新闻:交通大学集体被退学81名,上了大学不代表一劳永逸。说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81名学生因为学生成绩原因被集体劝退了。不免心生感慨,在这2+1甚至4+1、5+1的送学大潮中,有多少家长和孩子已做好大学的入学准备呢?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五条毛毛虫找苹果:
第一只毛毛虫,爬呀爬,爬过山河,来到一棵苹果树下。他并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苹果。当他看到同伴们往上爬时,不知所以的就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生为何求、死为何所。他的最后结局,也许找到了一个大苹果,幸福的过了一生;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颠沛流离糊涂一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虫都是这样活着的,也不去烦恼什么是生命意义,倒也轻松许多。
第二只毛毛虫也爬到了苹果树下。他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他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大苹果。但他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他猜想着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叶上。于是他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支的时候,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当然在这个毛虫社会中,也存在考试制度,如果有许多虫同时选择同一个分支,就要举行考试来决定谁才有资格通过大树枝。幸运的,这只毛毛虫一路过关斩将,每次都能第一志愿的选上最好的树枝,最后他从一枝名为“大学”的树枝上,找到了一个大苹果。
接着,第三只毛毛虫也来到了树下。这只毛毛虫相当难得,小小年纪,却自己研制了一副望远镜。在还未开始爬时,就先利用望远镜搜寻一番,定位了一个超大苹果。同时,他发觉当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岔;若从上往下找路时,却只有一种爬法。他很细心的记下这条确定的路径,从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至目前所处的位置。他开始往上爬的时候,遇到分岔支一点也不慌张,因为他知道该往那条路走而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破头。譬如说,如果他的目标是一个名叫“教授”的苹果,那应该爬“升学”这条分支。
第四只毛毛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虫,他不仅知道自己要何种苹果,更知道未来苹果将如何成长。因此,他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大苹果,而是一芽含苞待放的苹果花。他计算着自己的时程,并估计当他抵达时,这朵花正好长成一颗成熟的大苹果,而且他将是第一个钻入苹果大快朵颐的虫。果不其然,他如愿以偿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毛毛虫的故事本来应该到此结束了。但很多人都会问,第五只毛毛虫到底怎么样了?其实他什么也没做,就在树下躺着纳凉,一个个大苹果则从天而降,落在他的身边。因为树上某一大片树枝早就被他的家族占领了。他的爷爷、爸爸、哥哥们盘踞在某一树干上,禁止他虫进入。然后苹果成熟时,就一颗颗的丢给底下的子孙们捡食。这只毛毛虫天生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
对于新生们来说,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第五条毛毛虫,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家族也会让他上树去守护领地或占据新地盘,不会让他在树下坐享其成。既然不是第五条毛毛虫,那么你愿意或你想成为前四条毛毛虫中的哪一条呢?从目标管理和大学生活的视角看,第一条毛毛虫显然还没有目标的概念,只是懵懵懂懂的生活和学习;第二条毛毛虫知道了目标及其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还没有明确的规划,第三条毛毛虫,对目标管理有明确的概念,也有准确的诉求和定位,知道怎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第三条毛毛虫相比,第四条毛毛虫的长远目标管理和规划更加准确。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平台,自由成长的空间很大,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是一道命题,但每个家长和学生肯定都不愿意成为交大劝退的新闻里的主角,也不甘心做第一条和第二条毛毛虫,更多的人会愿意做第三条和第四条毛毛虫吧!四条毛毛虫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回报,现实也是如此。自我成长规划中,选择什么,大学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选择的过程也就是确定目标的过程,目标确立在目标管理理论中有个著名的SMART原则,不妨借鉴之。
所谓SMART原则,其实是由五个英文字母构成,具体来说:
S指的是Specific(明确的、具体的),意思是说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明确具体,比如说“大学期间我要好好学习”就是一个不够明确的目标,而“大学期间我不能挂科”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M指的是Measurable(可以量度的),比如“大学的学分绩要达到4.6以上(以5分为满分计算)”就是一个可以度量的目标;
A指的是Achievable(可以达成的),就是目标的确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好高骛远,比如你的英语水平一般,你给自己定下一个“第一学年通过六级英语考试”的目标就超过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切实际;
R指的是Realistic(实际可行的),比如你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和美国大学的交流学习机会,但你给自己制定了“去美国交流学习”的目标;
T指的是Time Bound(有时间限制的),就是要给自己的目标下一个deadline,然后按照这个日期去倒退,制定执行计划。
目标确立中还应该注意区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比如“大学毕业要出国深造”就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大一第一学期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则是一个近期目标。不管是长期目标还是近期目标的确立,都可以运用SMART原则。具体来说,大学到底怎么做好目标规划呢?有这么几个方面可以考虑。
认识自我,扬长补短,为将来长远谋划
规划自我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自我认知,只有认清自我,才能明确定位。中国的中学教育和高考模式决定了大多数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自我认知并不那么明确。在入学之初,首先应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我想怎么度过?大学毕业我要做什么?
还可以借助一些专业工具,比如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等帮助你从职业的视角认识自己,根据这些测试和自我觉察,了解自己的长处优势、缺点不足,趁着大学比较休闲的时光,让长处发扬光大,多补补自己的短板。比如你的表达能力比较好,大学里会有各种演讲比赛,不妨去参加锻炼自己;沟通能力相对薄弱,加入社团、参加公益活动就是很好的机会。真的进入职场,再要学习和提高,不是不可以,但要比在学校里付出更高的代价。有人说,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大学里多尝试,不要怕失败,现在的失败和挫折才能让你将来更好地成长。
学习最好不要挂科,保持前1/3或者1/2。
诚如那则新闻里所说,大学不是保险箱,不能以为进了大学就一劳永逸。对于想保研、公派出国的同学,成绩越高越好。其他同学,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相应的学分,不一定要是学霸,但也不能做学渣。总的来说,学习成绩好在大学里机会也更多,比如奖学金、评优、入党等等。将来就业的时候,很多大公司在筛选简历的时候,有的是用机器进行筛选,一般都会对成绩有基本要求,比如英语四级不过关、计算机等级考试达不到二级的会自动pass调。大部分的HR还是会倾向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学习至少表明你对学习的态度,还有能力。
挂科不仅仅是补考那么简单,有的学校补考需要交费,如果是重修,跟着学弟学妹们上课,自己面子上也有些挂不住。主科挂科补考或者重修不及格还会影响你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有时就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就业。毕竟学习还是大学的一项“主要工作”,不宜舍本求末。
循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或组织活动,培养特长
无论哪个大学,都会有大量的课外活动。新生入学后,各类社团都会招新,大部分人都能在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或者特长找到相应的组织。如果你没有特长,那就选一个自己一直想学但是没有机会的兴趣点,找相应的社团或组织加入。这类社团不宜参加太多,一般1-2个。如果一开始实在难以取舍,可以略多,进去一段时间之后再做取舍。社团活动会让你有更多的认识不同院系同学的机会,也就多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一起组织活动的时候也能学习“分工”和“合作”的真正意义。借着社团或者其他组织的活动,学会沟通、学习共享和团队协作,这些都是可以终身受益的。有的大公司在选人的时候会看看你会不会打篮球,因为HR认为喜欢打篮球的人,团队合作的精神都比较好。所以很多时候无心的付出,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回报。
制定读书计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里说的“读书”不完全指专业学习。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一个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也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让你学会自我学习的地方。换时下一句时髦的话说:能够不断自我突破的人才能成功。大学不同于中学,没有家长盯、老师跟,学习完全靠自觉。本科授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上完课就走,下一次课再见,很多课程也没有作业,没有作业似乎也就少了深入学习的动力,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很多同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无所事事,到了考试前才发现什么都没学。学着自己订学习计划,按照计划完成,是自我成长的重要过程。
读书计划书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专业学习书单;自我提升书单;休闲类书单。专业学习是基础,是你大学的基本任务;自我提升类的书单有很多,比如时间管理、写作等等相关的技能,可以一段时间集中某个专题进行学习,遍地开花貌似热闹,但是不如集中学习提高得快;休闲类书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看一些小说、散文、快餐类的。这个分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例和主题也可以因地制宜。
大学里能做的要做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么多,比如构建你的朋友圈、谈一场恋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等等,这些都和你自己的规划直接相关。不规划肯定无收获,早规划也能早收获,古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SMART原则为指导开始你的规划和收获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