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死后,东晋的内部危机暂时解除,但是北有外患。这个时候北方的一个政权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前秦,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为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对外加强战备,使得前秦的国力迅速壮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短短十几年内,前秦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前凉,使黄河流域全划入前秦的地域版图。
这个时候,前秦皇帝苻坚胃口越来越大,已经不满足于坐拥北方疆土了,而是梦想着南下进攻东晋,统一中国。
公元382年,苻坚觉得时期成熟了,于是宣召满朝文武议事,开始商量平定江南的计划。谁知道,满朝文武无一赞成苻坚的主张,觉得攻伐东晋过于冒险,因为朝中还有尚未一心归附的鲜卑和羌族势力,如果举国南下伐晋,如果失败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前秦国力,会顷刻间土崩瓦解。
可苻坚偏偏不信邪,对灭亡东晋信心十足,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大臣们苦劝无效,苻坚决定孤注一掷,进攻东晋。
历史上,把前秦和东晋发生的一场决定胜败归属的战争,称之为“淝水之战”。
说到淝水之战,不得不提到东晋的一位宰相——谢安。
可以说,淝水之战之所以能够胜利,全赖于谢安的运筹帷幄,面对前秦十倍于东晋的兵力,谢安却镇定自若,毫不慌张,全线部署兵力,逆转局势,完成了历史上继“赤壁之战”以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谢安原先是士族出身,年轻的时候与王羲之十分要好,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很有名望,但他一直在东山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直到北方的异族势力越来越强大,看到东晋王朝内忧外患,谢安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出来入朝为官,因为谢安长期在东山隐居,所以把他重新出仕称之为“东山再起。”
后来,谢安官至宰相,亲自领导了与前秦的这一场“淝水之战”,具体的战争细节也就不再赘述了,下面直接说一下结论吧:
由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前秦国力迅速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本来已经和平的中原,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前秦皇帝苻坚在两年后也被叛将杀死。
东晋胜利以后,化解了外患的局面,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当时的晋孝武帝司马曜趁机巩固了皇权,开始亲政,由于谢安领导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更加声名显赫,开始被司马曜猜忌。
谢安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方能保全自己,于是辞去宰相官职,前往广陵避祸,不久病逝。
谢安是东晋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可惜纵然为国殚精竭虑,倾其所有,换来的一场大胜,也挽救不了日益衰亡的东晋王朝,淝水之战仅仅胜利四十余年,东晋就灭亡了。
谢安死后,司马曜为了巩固皇权,便和弟弟司马道子共同执掌朝政,但后来司马曜贪图享乐,沉迷酒色,与司马道子相互争权,不久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宠妃用计杀死,其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司马道子继续辅佐朝政。
公元402年,桓温的儿子桓玄率军攻入建康,消灭了司马道子的势力,开始把持朝政大权。
如果说桓温的野心未能如愿,那么他的儿子桓玄就如愿以偿了,一年以后,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建立桓楚政权。
原以为东晋王朝此刻就终结了对不对?没完呢,还有重头戏!
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英雄埋没英雄,桓氏家族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时候有一个人异军突起——刘裕。
下面说说刘裕的情况:
刘裕的远祖本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汉朝覆灭以后,刘氏衰落了,刘裕从小生活清贫,是继母带大,很是孝顺,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继母没饭吃。
就这样一个穷苦少年,却胸怀大志,于是加入东晋北府兵的行列,成为一名士兵。由于受到北府将领的赏识,被当成心腹爱将,逐渐在军中树立了威望,掌握了北府兵权。
桓玄以为建立了桓楚政权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仅仅依靠几千人的兵力,却把桓玄的军队打的大败。不久以后,桓玄同手下离心离德,穷途末路,逃亡的过程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
就这样,桓楚政权覆灭,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复位,大封有功之臣,刘裕被朝廷任命为16州军事官,成为一个封疆大吏。
接下来就是刘裕的高光时刻了:
公元410年,刘裕率军灭亡南燕。
公元417年,刘裕北伐大军攻克长安,后秦灭亡。
刘裕接连攻克北方强敌,被东晋更加倚重,至此,刘裕接管了朝中大权。刘裕掌握东晋大权以后,便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公元419年,刘裕命令手下入宫,将晋安帝活活勒死,但见时期还未成熟,于是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司马德文在刘裕的控制下,正式成为一名傀儡皇帝。此后,刘裕在朝中培植亲信,铲除政敌,为取代东晋做准备。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禅位,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政权。至此,历时104年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裕在登基后不久,对司马家族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基本将司马皇族赶尽杀绝。可怜的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也被刘裕下令诛杀,开启了杀古代帝王“禅让者”的先例。
至此,三国政归司马氏以后,西晋和东晋一共苟存了一百五十多年,终于在一代帝王刘裕的终结下,正式步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为了防止司马皇族死灰复燃,司马家族被刘裕政权大肆诛杀,斩草除根,全国的司马氏都难逃厄运……从此以后,司马家族消失在了中华历史的长河之中。
最后来个全系列大总结吧,我们来评判一下司马家族的功过是非。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司马家族一定是功不掩过的,并且被后世所唾骂,其中有几点原因:
1.司马家族早先是通过谋权篡位获得的天下,主要是为了自身利益,根本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并且对曾经有恩自己的曹氏家族展开杀戮,对反对者采取严厉的打压政策,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们在士族中的声誉。
2.司马家族统治期间曾有过短暂的兴盛,但大部分皇室成员荒淫无度,没有用心治理天下,导致社会持续混乱,百姓苦不堪言。
3.五胡乱华过程中,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时,司马家族毫无作为,为了私心互相残杀,置整个中华民族的危难于不顾。退守江南之时,毫无收复中原之心,只愿偏安一隅,未能保护人民免遭战火,使大部分汉民族经历了屠戮,差点灭族。
综上所述,司马家族确实罪有余辜, 只能说自作孽,不可活,历史的兴衰更替,终究逃脱不了被族灭的噩运。
我们敬畏历史,也反思自身,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罪孽深重,那么他一定不会得到福报的眷顾,下场往往是凄惨之极的。
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执政为民,方为正道;与民同乐,体恤百姓,才能长治久安;一个人也要胸怀大志,积累福报,才能活的心安理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