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人是社会人,遵循社会规范,这是人的超我在工作;一方面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人本性的一面,这是人的本我在同时工作。超我和本我在互相较量碰撞,如果超我赢,个体成为一名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如果本我赢,个体可能回归到原生态动物人,出现某些原始的攻击行为。自我在其中调节着两者的平衡。
道德发展:遵循社会的是非标准。
道德发展是指人们的公正感、对于正确与否做出判断的意识以及与道德问题相关的行为变化。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阶段的道德思维模式是他律道德。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假设有一个且只有一个方式进行游戏,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不对的。,他们严格按照规则玩游戏,且每个儿童的游戏规则会有稍许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开心地一起玩。在他律阶段的儿童相信内在公正,意思是违反规定立即招致惩罚。即使没有人看到他们做错事。
道德的社会学习观点。社会学习理论关注学龄前儿童所处的环境如何使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即有利于他人的帮助行为。一方面,亲社会行为得到了正强化;另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称为榜样的他人的行为来间接学习道德行为。学龄前儿童在观察到榜样由于做出符合道德期望的行为而受到奖励的重复事件时,儿童开始了对道德行为的普遍原则的推理和学习。
发展学家认为,共情是道德行为的核心。共情是对其他个体的感受的理解。学龄前儿童能够体验到他人的不快乐或不幸的情绪,为了避免体验负性情绪的企图有时会导致他们以更加道德,有益的方式行事。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和暴力行为
攻击是对一个人有目的的侮辱和伤害。儿童进入学龄前阶段,他们开始表现真正的攻击行为。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够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攻击是指被达成具体目标的愿望所驱动的攻击。
关系性攻击是意在伤害另一个人感受的非身体攻击。
攻击的根源。一些理论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部分,增加了基因传递的可能性。关于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基于观察和先前的学习。
减少攻击行为
1、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用合作的,帮助的,亲社会的方式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
2、当看到学龄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干预,并明确地说明攻击是不可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3、帮助学龄前儿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
4、监控学龄前儿童看电视,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的情况。
5、帮助学龄前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学会用构建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告诉他们一些具体的做法改善这种情况。比如,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6、明确教会他们推理和自制。学龄前儿童能够理解道德推理的基本原理,告诉他们为什么有些行为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