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 日更30/30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简单点说,就是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很熟悉之后,我们意识不到别人不知道。
来做个有趣的游戏。
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女学生通过这个游戏发现了一种现象,并给它命名为“知识的诅咒”,获得了博士学位。
游戏是这样的:两个人一组,一个“敲击者”一个“听众”,“敲击者”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不让“听众”知道,然后开始在桌子上敲出歌曲的旋律,让“听众”猜。两个人轮流玩。
感受是这样的:当你是“敲击者”时,你会认为自己敲得很清晰,对方猜不出来会让你很诧异;而当你是“听众”时,你可能是懵的,心想这敲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呀。
为什么会如此?那是因为,当你敲击时,你的脑海中盘旋着歌曲的旋律,所以你认为自己敲得很清楚,当你听别人敲击时,你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只听到敲击声,猜测的难度就很大。
所以,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你知道的,别人也都应该知道。
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知识诅咒的现象比比皆是。
亲子沟通中的知识诅咒
父母打骂孩子,唠叨孩子,管束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就是“爸爸妈妈不爱我”的信号,他们一定会很受伤。
而父母一定会感到委屈,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
为何会如此?那是因为父母被知识诅咒了。
不管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都是出于爱的本意,他们脑海中有一个大前提:你是我的孩子,不管你怎么样,在我心里都是最美最好的,我无条件爱你。
然而,孩子的脑海中没有这个大前提,他是通过父母的外显行为来感受父母的爱。你总夸赞隔壁家的孩子很优秀,他会认为你喜欢的是隔壁家的孩子;你总是唠唠叨叨,他会觉得你好烦,不跟你沟通了;他成绩下降你就鸡飞狗跳,他会认为你爱的是成绩。
所以,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爱,不要委屈,反思下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到位。
你想啊,你一边打孩子一边说: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我打你都是为了你好!孩子会信吗?才怪!我都不信。
记住哦,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只藏在你的脑海中是远远不够的,打破知识诅咒最好的方法就是:爱要大声说出来,爱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营销中的知识诅咒
美国舒立兹啤酒在刚开始卖的时候,销量并不好。老板在一次坐火车时,碰见了著名广告人霍普金斯,两人聊得甚欢,老板诉说了自己的苦恼,霍普金斯决定给啤酒写个广告,于是问老板有什么卖点。
老板为难地说:这款啤酒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卖点,跟其他啤酒差不多,都是德国工艺德国口味。
但霍普金斯认为,是个产品就有卖点,并邀请老板给他讲述啤酒的生产过程。
听完之后,霍普金斯找到了卖点,写了一条广告:每一瓶舒立兹啤酒在罐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
老板一看就乐了,他对霍普金斯说:你一定是没有卖过啤酒吧?这是所有啤酒生产工艺的共同点,怎么能拿来做广告呢?会让同行笑掉大牙的。
但是霍普金斯不相信,在他的坚持下,把广告打了出去,结果啤酒大卖。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产品或者行业特别熟悉之后,他反而找不到亮点了,因为他意识不到别人不知道,他无法理解对这个事情无知的人是什么状态。
就如上面的例子,啤酒的生产工艺在业内是共识,所以业内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行外人对此其实一无所知。
所以营销最大的难点,就是打破知识的诅咒。
日常中的知识诅咒
你有没有试过,在公司与其他部门的人沟通一个事,不顺畅,然后你会觉得:我都说得这么明白了,他怎么还是不懂,怎么那么傻。
你有没有试过,跟别人讨论一个知识,然后发现对方看似认同了,但她举的例子,跟你想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你有没有试过,当别人问你专业相关的事情时,你会说:很简单啊,谁都会做,没什么好说的。
这些,都是被知识诅咒了。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理解你,而是要“换位思考”。
我认为真正的“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在对方的背景知识跟我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沟通可能会有什么障碍,对方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传授者无法打破知识的诅咒,就很难讲明白,因为他可能会漏掉那些他习以为常而别人根本不懂的知识点。
在分享知识时,包括在写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总在想:这个知识值得分享吗?这些概念大家都应该知道的吧?
然而,当这篇文章写下来,我就意识到,我也被知识诅咒了。
“知识的诅咒”我听过很多遍,相当熟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总能捕捉到它的影子,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都应该知道。而事实上,可能有很多人都未曾听说过。
所以,我分享出来了。
这个概念对我帮助很大,希望也能带给你一点启发。
文/我若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