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口味往往越来越重。但在中医看来,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才能把一碗普通的白饭吃得甘淡自怡。相反,依赖重口味的食物吊起胃口才能下饭,却是脾胃虚弱或肾气不足的表现。
我们舌头表面分布的味蕾,足以觉察到稀释200倍的甜、400倍的咸、7.5万倍的酸和200万倍的苦。
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万千组合,都在舌尖上跃动、流连,牵动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最基本的快乐。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与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口味的偏好并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脏腑健康。
酸味: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青梅、山楂、葡萄等水果以及食醋都属于酸味。酸属木入肝,能收敛、固涩,刺激人体内各种体液特别是消化液的均衡分泌。肝火旺,平时容易生气上火、脸上起痘、嘴角起泡的人,应多吃点酸。
辛味:葱、姜、蒜、酒等都属于辛味食物。辛属金入肺,宣肺、散寒、祛风、解表,感冒的时候,喝一碗辛辣的热姜汤,出一身汗,鼻塞流涕也就跟着消失了。
苦味:苦瓜、莲子心、蒲公英等蔬菜,以及焦糊的馍片、饭焦都属于苦味食物。苦属火入心,能清热泻火,抑制心火过盛引起的失眠、烦躁。
咸味:除了盐、酱油等调味品,海带、紫菜、虾蟹等天然咸鲜的食物也属于咸味。咸属水入肾,能滋养肾精、调动身体的阳气。
甘味:米面、红薯、山药、南瓜等食物都是甘甜的。甘属土入脾,能温中补虚、长养气血、调和脾胃。
五味分入五脏,又对应五行生克,因此,浓淡相宜才能良性循环、调养五脏,过偏过盛则会顾此失彼,打乱五脏之间的平衡和制约。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酸多伤脾
“多食酸,而肉胝皱而唇揭”。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木过胜,克犯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吃酸味过多常常抑制血液生发,嘴唇起皮。因此,有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虚症状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伤肝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过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气偏胜,克伐肝木,影响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导致筋的弹性降低。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苦多伤肺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主降,多吃苦味会克制肺气的宣发,肺主皮毛,肺气不足皮肤无法滋润,会缺乏光泽、毛孔粗大。肺气虚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要适当减少苦味食品的摄入。
咸多伤心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吃得太多可能克制心火,心是血的统领者,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脉凝聚,脸色变黑。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甘多伤肾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甜的食物令脾气偏胜,克伐肾脏。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甜食吃太多也会造成头发干枯、脱落,还会形成蛀牙。有肾虚症状,经常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的人,甜食更要控制。
从《尚书》开始,古代就将做宰相比作“和羹调鼎”。“治大国如烹小鲜”,烹调在古人眼中如同治国一样严谨、郑重。甘淡、酸涩、辛辣、苦焦、咸鲜, 搭配得如法,既能合口味,又能合身心。
如今那些被调味料遮掩掉食材本身性味的食物,带给我们的只是味蕾刺激,而非身心享受。口干舌燥之余,还加重了我们身体的负担,背离了养生之道。
不过,口味都是可以培养的。每天在餐桌上加一份不放任何调味品的蔬菜。或蒸或煮,抑或只是洗干净的绿叶菜,将它作为转换味觉的小菜,重新唤回味蕾的敏感度,身体和脏腑也会更加健康、清爽。
让口味变淡,你能找回之前忽略的众多美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