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在本次阅读过《人性的枷锁》以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这句话对于我现阶段的生活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作者说这句话不是强加于人的诅咒,反而是抚慰心灵的妙药。当然这是对勤奋耕耘过的人的妙药,而对疏于努力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诅咒了。于我而言,这却既不是妙药也不是诅咒。
第二遍阅读本书,依然遵循作者在前言部分就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本心——文中人物菲利普一生中都遇到了什么枷锁,以及他是如何得到解脱的?
第一个枷锁——菲利普对自己跛足的介意
我为什么没有说从小失去双亲,被寄养在伯父家里算是菲利普遇见的第一个枷锁呢?因为我觉得当时的他年纪尚小,仅八岁。对外界事物或者说对自己内心的感知是相当有限的,可能当时的他根本就没有思考到许多好与不好,对人生难与不难是没有界定的,所以我认为菲利普此时的经历不能算是他认知以内的一个枷锁。
菲利普因为自己的跛足,在学校里时常受到同伴的嘲笑,同时这也造就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在书中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描述大致是这样的:菲利普因为看到《圣经》里说,只要心足够诚,就能移动大山的这样一个故事。他于是联想到是否只要心足够诚,就能让自己的跛足不药而愈。自此他每日祈祷,起先只是晚上睡前做,到后来只要空闲就会做希望自己的跛足在某一天早上醒来就能完好如常人的祷告。当然不用说,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这样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因为这件事的失败,菲利普就开始怀疑信仰宗教是否是一件值得终身坚持的事情了。至于后来许多年过去了,菲利普经历了许多,最终与自己的跛足和解。当他再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跛足开的玩笑时,终于能够释怀。
菲利普对自己跛足的在意其实可以引申为感到对生活里存在的无法改变的事物的一层枷锁。除了自己从心底的接受,别无他法。其实我读完本书后,也不是非常清楚菲利普究竟是何时真正接受自己的跛足的。但我知道的是,他确实是对此不再介怀了,并且是经历赋予了他这样强大的,具有包容性的力量。一个人对于自身的缺陷都能泰然处之了,又如何会在意他人因自己的缺陷而产生的非议呢?
第二个枷锁——菲利普对自己事业的抉择
起先伯父将菲利普送到一个毕业后就可以成为牧师的学校里去学习,因为伯父自己就是牧师,所以希望菲利普以后能够继承他的衣钵。当时的菲利普年纪尚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依照伯父的意愿,在这个学校里学习。几年后,他渐渐有了自己一些懵懂的想法,也因为祈求上帝治好自己的跛足这件事的失败,他开始怀疑对宗教的信仰,最终确定自己不愿意成为一个牧师,他不愿意去做一份自己本身都不相信的职业。
与伯伯经过一番沟通与较量后,伯伯最终妥协,让菲利普去伦敦做一名会计学徒。菲利普得偿所愿,离开了神学院,开始了他的第二份职业探索。
对于当一名合格会计的学习,每天面对千篇一律的数字加减核算,同事们对他应付会计工作能力不足的讥讽嘲笑,在伦敦孤独无依没有朋友等,这些对菲利普来说无疑是加速他厌恶这份工作情绪的因素。他每天无所事事,宁愿用草纸来涂涂画画打发时间都不愿去做作为学徒应做的会计工作。后来他觉得自己涂涂画画的素描其实还可以,为什么不去巴黎学习艺术,当一个艺术家呢?
又是与伯父的一番争议,又是以伯父的妥协告终。菲利普踏上了去巴黎学习画画的路途。在巴黎菲利普认识了一个跟他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画画的名叫范宁·普利斯的女孩子。普利斯小姐是一个勤奋的人,她一直坚信只要通过努力地学习她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仅仅把艺术当成职业就能养活自己的人。可事实是普利斯小姐来巴黎学画已经四五年,在画画的技艺上甚至比不上菲利普这个仅仅学习了几个月的新手。显然普利斯小姐个人印证了一句话——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自信也帮不了你什么大忙。最后菲利普也因为普利斯小姐因学习画画而没钱维持生计最终饿死在租房里的这件事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是没有艺术天赋的人?于是他找到了当时较有名且被学校聘为教师的一个画家,请求对方看看自己的画作并评判一下自己是否值得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菲利普是很有魄力的,能够有勇气怀疑自己坚持的事情是否值得,能够有勇气在发现不适宜时即时摒弃沉没陈本重新开始。
画家最终告诉菲利普,趁年轻去做另一份职业吧。他说:“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情。”而对菲利普而言,此时发现显然是不算晚的。
菲利普的第四份职业追求便是跟他的父亲一样,去医学院学习做一名医生。
经历了前几次的职业追求以后,最终菲利普也定性在成为一名医生这份职业上了。但是作为与菲利普当时同年纪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直对于他如何最终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感到困惑。
有这么多的职业,他是如何就选择了成为医生呢?如果说最初职业安排为当一名牧师是伯父替他选择的,第二个职业选择学习成为一名会计是随意而为(因为原本是想让他学习成为一名律师,却因为律师那边学徒名额已满,而会计这边还差一个学徒,所以成为了会计学徒),第三个职业选择成为一名画画的艺术家才能算是菲利普自己的第一次选择,那么这第四次成为一名医生的选择又是如何而来呢?
菲利普在做第四次成为医生的职业选择时与伯父的对话是这样的:
菲利普对伯伯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哪怕出了错也比规规矩矩地听别人的话强。我已经任性过了,现在让我找个工作安定下来倒也不是不行。”
伯父说;“什么工作?最适合你的工作就是去继承你爸爸的事业,当个医生。”
菲利普答道:“巧了,我就是这么想的。”
可实际上当时的菲利普根本就还没有下定决定要做什么,因为他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他当时只是顺着牧师伯伯的话脱口而出,根本就是不假思索的随机应变。可他觉得用这种偶然的方式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实在有趣。
现在想来可能当某个人选择做一份终生职业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深思熟虑,只是以往经历造就的思想,现时机遇促成的巧合,本人一拍脑门子就做下的决定。至于为什么会一直坚持下去,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只是因为知道了不能无所事事,必须得做一份养活得了自己的长久职业而已。
第三个枷锁——菲利普对自己爱情的追求
菲利普在学医期间认识了一位餐厅服务员名叫米尔德里德。他初识米尔德里德时,觉得她又高又瘦,贫乳窄臀,活像个男孩。对她除了鄙夷应该也没有其他的情感了,可最后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爱却一直穿插持续到本书结尾,期间的故事情节让我这个读者都愤慨不已。米尔德里德觉得菲利普活像一个傻瓜,一个任她宰割的冤大头,一个只要她愿意他就一直等着她的倒霉鬼。米尔德里德每每在狠狠伤菲利普一遍心后,走投无路了却还是会回来找他。可菲利普这个混蛋还是会接受她,并且真心以为她会改变,仍继续爱她。我始终不明白,会有这样的爱情吗?这样的爱大概是病态的,并不能以无私这两个字来作为修饰。这样的爱让菲利普也感到很痛苦,这是米尔德里德利用爱情一遍遍碾压菲利普自尊的行为,可他为什么还是要接受碾压呢?为什么他就是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呢?这究竟是一种善良还是一种软弱?我认为这是软弱。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这样的爱的奉献,我猜想可能与他自身从小失去了父母双亲的爱有关。试想一下,父母之于儿女的爱不正像菲利普之于米尔德里德吗?无论孩子怎样的混蛋,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不会有所损耗,孩子们都不会遭到父母的抛弃、放弃。菲利普或许只是将从小缺失的爱错误地投射到了米尔德里德身上。自己没有得到的爱,所以选择给予他人。
菲利普又一次被米尔德里德伤害抛弃之后,他遇到了诺拉,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诺拉与米尔德里德可谓大相径庭,米尔德里德自私、无情、虚荣,而诺拉却是温柔、乐观、善解人意。菲利普被诺拉当作一个大孩子对待,她对他像母亲一般宽容忍耐。菲利普快乐极了。他与诺拉在一起时,不用担心许多,不用在意各种,只要自己快乐就好了。相比起与米尔德里德在一起时,菲利普需要在意米尔德里德开心与否,关注她感不感到无聊,担心自己在她面前是否说错话惹怒了她,事事都要提前为她考虑安排,菲利普与诺拉在一起真的少了这许多烦恼,因为诺拉什么都不需要他操心。
后来当米尔德里德再一次回来找菲利普,而菲利普又再一次义无反顾地去跟她在一起,毫不意外地结果是米尔德里德再一次弃他而去。于是当菲利普又回过头去找诺拉时,诺拉对菲利普说了这样一句话:“菲利普,你根本就没有爱过我,你说你跟我在一起感到很快乐,可是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
最后菲利普兜兜转转,经历了许多后,与在医院实习时结识的一个病友的女儿萨利结婚了。他与萨利大概有十岁左右的年龄差距,他初次到病友家做客的时候,萨利才十三岁左右。很难想象,过了多年,萨利长大成人后竟然会与父亲的朋友结婚了。菲利普爱她吗?大概跟爱米尔德里德时那样激情冲动、一发不可收拾的爱恋是不同的,菲利普与萨利的结合更多的是责任与平淡吧。菲利普觉得萨利勤劳,善良,能够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更看重的是她身上的品德。这令我不禁思索,两个人的结合,在双方对对方的考量里爱情或许不是第一要义。爱情可以是屈居第二、第三位的。
结语
关于《人性的枷锁》,我想写的其实还有很多,但是限于篇幅,此时就不多再赘述了。阅读这本书,我第一次有了一本书为什么值得反复看反复思索反复咀嚼的答案,就像现在许多人研究《红楼梦》一般,他们认为《红楼梦》每多看一点都会有不一样的新思考。这种感觉我在《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菲利普的经历,我与之有太多的重合之处,引发了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共鸣,而菲利普已经历我却还未经历到的,希望能给我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最后,本书值得一看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