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卓丽,坚持分享第2077天(2020.08.14星期五):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人的成长的土壤就像种庄稼的土壤和环境,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来说,这个土壤就是母亲。
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
梅兰妮•克莱因:生于维也纳,德裔,移居伦敦。
费尔贝恩:英国心理学家,生于爱丁堡。
理论贡献: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经建立过关系形态的关系。
比如说,你的第一任女朋友对你影响很大,你通过与她的交往建立了与异性亲密相处的习惯,于是下一次,你可能会寻找类似的异性关系模式。
一个人一生中大约会有几个阶段:
(1)部分客体
出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也就是小孩儿的思维是片面的,小孩子只是用好坏来评价世界。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坏的感觉,爱-恨。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六七岁的孩子,比如孩子听故事,总是会问这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2)完整客体
当儿童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他受到挫折的多面性时,他开始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完整客体。儿童逐渐发现给他无私爱的母亲,也会对他提很多要求,限制他的活动,母亲是一个“好”和“坏”的综合体。
(3)自体
自体,是我们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它就是一个内在的影像。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儿童逐渐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体强调的是婴儿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的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而儿童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他人,其实就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