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尾酒中的哲学
【存在主义咖啡馆内容简介】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引自百度百科)
我是在喜马拉雅APP中无意间听闻此书的。起初我对书名洋溢的小资情调有点排斥,感觉有种将哲学思想聊作饭后谈资的轻慢。毕竟,吸引我的可能是萨特和波伏娃,而不会是咖啡馆、杏子鸡尾酒。听了几分钟内容梗概之后,我便意识到这本书是我喜欢的类型,果断下单买书。新书到手,封面是类似羊皮纸的做旧颜色,仿佛刚刚从欧式松木书架或故纸堆里翻出来,颇有历史感。
此书足有563页,相当于一本英汉词典的厚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我坐在星巴克,一边等候孩子兴趣班下课,一边翻开此书的第一页。我甚至饶有兴趣地点了一杯啤酒风味拿铁,以搭配封面的咖啡。事实证明,全凭感觉的冒险很容易遭遇危机,这杯混搭风啤酒味拿铁远远就闻到涩涩的啤酒味,掩盖了咖啡的香气,入口则既不像啤酒,又不似咖啡,不可名状。所幸,这本书混搭成功。
最终,我历时近一个月,用了零存整取的十多个小时看完全书。
莎拉·贝克韦尔不愧是哲学专业出身,又在图书馆工作整整十年,在这本书里慷慨地安排了79个人物依次出场,引用了283本存在主义相关著作,讲述了自20世纪一十年代到20世纪六十年代浩浩荡荡的存在主义发源历史背景、存在主义者特色鲜明的趣闻轶事以及丰盛多彩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详尽地科普了存在主义绵长的前世今生,对我这种喜欢哲学却尚未接触过存在主义的小白相当友好。
具体到此书的每个章节,我的观感不尽相同。第一章存在主义登场,激动人心;第二章到第三章追根溯源现象学,饶有趣味;第四章到第十章,存在主义者经历了战争临近、爆发、占领和解放,扣人心弦;第十一章存在主义者开始争论未来,哲学家好友们因为政治分歧断绝关系,政治意味越来越浓厚,读起来要耐着性子;第十二章,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交融,各色代表人物悉数登场,海量信息涌现,让人应接不暇;这时候第十三章来了,大师们纷纷告别历史舞台;第十四章是落幕后的回味,读者与作者一起重温这一番跌宕起伏的阅读历程。
个人总结的每个章节关键词如下:
第一章 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
关键词:1932年,法国巴黎,现代存在主义诞生
第二章 回到事物本身
关键词:1916年,德国弗莱堡大学,现象学家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基础)
第三章 来自梅斯基尔希的魔法师
关键词:1927年,来自德国梅斯基尔希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著作《存在与时间》
第四章 常人,呼唤
关键词:1933年,德国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
第五章 嚼碎开花的扁桃树
关键词:1938年,萨特著作《恶心》,萨特与波伏娃
第六章 我不想吃了我的手稿
关键词:1938年,二战临近
第七章 占领,解放
关键词:1939年二战爆发,1943年萨特发现自由,著作《存在与虚无》,加缪著作“荒谬三部曲”,1944年解放
第八章 破坏
关键词:1945年海德格尔转向,“林中空地”
第九章 生平考述
关键词:1948年,存在主义者思考存在主义如何应用在特定的人身上,波伏娃著作《第二性》,萨特撰写名人传记
第十章 跳舞的哲学家
关键词:1945年,梅洛-庞蒂著作《知觉现象学》
第十一章 像这样交叉
关键词:1951年,存在主义者争论未来,分歧,萨特著作《辨证理性批判》
第十二章 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关键词:20世纪50-60年代,存在主义的传播
第十三章 一旦品尝了现象学
关键词:存在主义大师依次退出人生舞台
第十四章 无法估量的繁盛
关键词:作者重读存在主义者的原因,回顾印象最深的大师。
据说萨特第一次听到现象学的时候,犹如当头挨了一棒,立刻冲到书店买书,他等不及用裁纸刀打开毛边书,直接用手撕开书页,边走边读,那一刻他可能变成了济慈,那个初读荷马作品的济慈。此刻阅读存在主义作品的我,感同身受。
“那时我觉得仿佛某位观象家,
当一颗新行星游入他的视野;
或如坚毅的科尔特斯用鹰之眼
凝视着太平洋——而他的同伴
怀抱一份狂热的猜测彼此相望——
沉默,在达利安山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