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先森拆书系列21
9分钟读完:《内向者沟通圣经》
《内向者沟通圣经》既适合内向者阅读,同样也适合外向者——通过这本书,外向者会更深刻地了解内向者的思想;内向者则会学到接纳自己的内向以及他们为效力的组织带来的真正价值。
★
内向
你可能误解了它很多年
我们常常将一个人的内向说成是害羞。本书的作者美国著名职场人力资源开发专家、被誉为“内向型人格之王”的珍妮弗·康维勒说,内向不同于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虑造成的。尽管内向和害羞有一些类似的表现,如回避公众演讲。
许多人还会觉得自己内向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一种病。本书告诉我们,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是个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内向呢?
表情不易外露,只与限定的人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喜欢书面交流多过口头……这些都是内向型特征。
作为资深内向者,炫先森却觉得上述这些特征并不能完成判定一个人是否内向,倒是下面这两种情况可以鉴定一个人是否内向。
一个情况是说,一个叫马迪的会计在实习期间勤勉工作,上司对她很满意,也知道了她很有能力。于是,实习期结束后,上司把一个又一个的项目甩给她。她没有拒绝,照单全收,并且全部努力做好。很快,她开始了早晨6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的生活。
马迪的想法是,担心别人会以为她没有能力或者害怕因为做不好而心生愧疚,所以陷入了“做不完”的“无底洞”。
作者说,马迪没能设置底线,也没有向她的领导寻求帮助,导致她的工作与生活失去平衡。
在炫先森看来,不懂拒绝、总是想把别人交代的事情做好(做得尽善尽美),基本上就是内向性格在影响行为表现。
另一个情况是,跟别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时间来恢复精力、舒缓压力。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不妨对照自检。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也别觉得孤单。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内向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据估计,有50%的美国人、40%的企业高管都是内向者。你所知道的大咖,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就是内向者。
上述这些数据,一是想告诉你:内向者,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二是想告诉你:内向者是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领导者。
内向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书中举了有力的实证。《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在研究成功企业特征时也发现,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位“谦虚、不喜欢出风头、低调成稳”的领导者。这些特点和情商表现与内向型的特征一致。
或许你要问了:内向者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首先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成功的内向型领导者对自己的内向性格从不避讳。这是作者在这些年为成功商业管理人士所做的咨询中发现的,也是本书亮点之一。
金宝汤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南特领导力公司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柯南特在本书的序言里说,他直到50岁时,才开始向工作伙伴坦白自己很内向这一简单的事实,“我发现向别人‘宣告’我很内向并不困难,这帮我免去了为了适应他人的风格而忍受扭曲误解的痛苦过程。”
十多年过去了,道格拉斯·柯南特说他因为“坦白内向”而受益匪浅,“它帮助我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效果远胜于其他人在初次合作时的客套寒暄。”
坦白也就是一种认知。“认知”会促发行动——将内向性格化劣势为优势。
是的,内向性格是有劣势的。书中列举了内向者的四大致命陷阱,炫先森在这里不再赘述,因为你的切身体会远比书中列举的要深刻得多。比如,你不想说话,别人就以为你愚蠢孤僻;不懂经营“关系”,职业发展受阻等等。
那么,内向者究竟应该如何将性格劣势化为优势呢?
本书讲的就是这个。按照作者的说法是,本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工具、实际案例和实际技巧,教内向者如何应对各种典型的工作场景。也就是说,这本书就是教你具体该怎么做——该怎样把劣势转为优势。
炫先森的读后感是,本书介绍的这些方法,也适合外向者。并且,炫先森觉得这些方法浅尝辄止。比如,有一章节是讲“告别演讲恐惧症”,如果你真有演讲的难题,去看专门以演讲为主题的书籍显然要有效得多。
★
内向
也是生产力
在急着得到化劣势为优势的方法之前,炫先森还需要插入一点内容,那就是内向性格并非全部都是劣势,也有很多优势,这也是本书另一大亮点——为内向者“正言”。
内向者的优势有很多。比如,如果给内向者一个负起责任的机会,内向者表现出的领导能力要远远超过外向者。上文会计马迪就是最好的例子。
内向者更善于观察、理解别人和倾听。作者的丈夫是一位内向的教授,虽然他的内向性格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误解,但是他善于聆听、交心和理解别人掩盖了内向的短板,使他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喜欢。并且有研究数据表明,内向者更注重谈话的深度,而非广度。
作者采访过的一位首席执行官说,他与下属开会时克服焦虑的办法是认真做笔记,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当他需要相关信息时,这些笔记能够带来那么大的帮助。
沉默的力量也可以成为内向者的一项优势。很多人在对话出现沉默的时候会不自在,于是为了避免尴尬就会即兴发表一些评论,但是内向者的评论往往经过更多的深思熟虑。
停顿和思考还能帮助内向型领导者避免说错话。作者采访过的一位在政界工作的人士对自己能够管住嘴巴不乱说话感到非常庆幸。
★
内向
如何化劣势为优势
好了,让你久等了——内向者究竟该如何化劣势为优势?
作者给出了一个4P法则。这个法则是本书所谓的核心。
什么是4P法则呢?就是:准备(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动(Push)、练习(Practice)。
准备工作是第一步,计划越充分,应对越自如,准备是为了建立应对任何突发状况的信心。书中指出,我们应该花时间为人际交往制定策略,如明确目的、想出具体要问的问题和要说的话、做笔记、并且跟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练一下。同时,还可以观察那些擅长人际交往的人,将他们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风格当中,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二个步骤是展示,指的是你在当下如何定位自己,关系到你是否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书中给出了两个展示的方法,一是要专注,要专注于此刻、专注于和你在一起的人,这样才有利于建立友好关系和个人力量;第二个方法来自已故的教授弗莱德·奥特,这位教授在社交场合的备用技巧是随时准备讲故事。故事是沟通的利器。
第三步是推动,也就是说你要推着自己离开舒适区域。在做好了准备,学会了各种展示方式之后,推动自己战胜恐惧是你提高和巩固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作者认识的一位首席信息官就常常推动着自己在30分钟的鸡尾酒会上,收集到20张名片。最终,这位首席信息官成为了公司里有名的社交专家。
第四步是练习,指利用每一次机会来练习新的行为方式。假设你习惯用右手,如果右手受伤了,你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左手。一开始肯定会感觉很别扭,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相当熟练了。作者说,如果你在工作中练习一些不太自然的行为,刚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但是通过有意义的重复练习,你可以消除认知差异,给别人留下你希望留下的印象。
当你掌握了一种技能或者一个工具之后,4P法则可以再次从头开始循环。总有新的场景需要应对。
看懂了什么是4P法则吗?还没弄懂?没弄懂其实也没关系,炫先森不觉得这有多重要。当然,如果你非要弄懂,那么我们就举例说明吧。
本书用6个篇章分别分享了如何运用4P做演讲、如何运用4P做领导、如何运用4P做项目管理、如何运用4P管理上司、如何运用4P在会议上不做隐形人、如何运用4P建立人脉网。
上述这6个部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本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工具、实际案例和实际技巧,教内向者如何应对各种典型的工作场景。
但是,显然演讲这个主题在本书中仅用一个章节来讲,是不会讲透讲深。如炫先森上文所述,如果你想提高演讲的能力,去看专门以演讲为主题的书籍要有效得多。
包括在会议上不做隐形人,如果你想提高开会的能力或者提高在会议上的表现能力,可以专门去找这类主题的书籍看。再比如,建立人脉,炫先森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就专门分享过多篇深度的人脉建设方法。
而且,这6个场景,并不仅仅适用于内向者。就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惧怕公众演讲的并不仅限于内向者。”同样的,不善于开会的也不一定就是内向者。所以,本书所谓的这6个核心内容,并非专门针对内向者。
为了让你理解4P,炫先森还是分享一下本书是如何教我们运用4P管理上司。
★
内向
如何管理上司
影响着人们是否留在一家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司对他们的态度。作者指出,你不必喜欢或崇拜你的上司,你也不必憎恨他。但是,你必须管理他,这样他才能够帮助你取得成绩、成就,以及个人成功。
管理上司,可以使用4P法则。
准备(Preparation):用三类问题管理你的上司
现代企业结构调整频繁,上司更换频率也很高,因此提出明确的问题就非常有益。
第一类问题是,角色和目标类问题
你要记住,你的工作是协助上司实现他的目标,而上司的工作则是协助他的上司实现目标。所以,你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公司、业务以及竞争格局的背景信息,这样你才能问出聪明的、开放式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支持公司的愿景和战略?您有没有目标文件提供给我参考?这些是我整理的可能会遇到或者正在面对的挑战。您能否给些指导意见以便我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类问题是,风格类问题
你的老板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比如说,他说话时注重事实和细节吗?企业培训师迈拉·迈克尔哈尼说,在跟分析型上司打交道时,你需要告诉他销售额上涨了23%,而不是说“这周表现很不错”。
他更注重大方向吗?他会在说话的同时画出他的想法吗?作者的一位内向型客户把她的想法做成了正方形图表模型,然后带去找她的上司,结果她立刻就吸引了上司的注意力。
个人性格和处事风格极其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对上司的观察和他们的提示,做出反应。
第三类问题是,个人发展类问题
也就是说,你要帮你的上司来了解如何帮助你。当然,你也可以换个思路,我这个职位可以利用哪些优势来帮助我的上司?
这可能会有助于你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
展示(Presence):增强三项展示手段,上司对你另眼相看
定期与上司面谈很关键,因为他的优先事项可能会迅速转变,你也需要经常重新安排你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个展示手段是,做你自己
曾担任考克斯企业公司的工程执行副总裁亚历克斯·贝斯特说:“做你自己就好。逼着自己去见高层领导。时机合适时,跟他们闲聊几句,共进午餐。试着找到你们的共同点和兴趣爱好。一旦你意识到他们其实跟你没什么差别,你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展示的手段是,摘下唾手可得的果实
这个是说,当你开始新工作,或者换了新上司,不妨找一些能在短期内轻松完成并且有把握取得好结果的事情来做,这会让上司尽快地发现你。
第三个展示的手段是,不要抱怨
这一点,炫先森觉得很重要。这一点简单来说就是,不要遇到问题就到上司那里抱怨,或者干脆把一大堆问题甩给上司,而是应该带着解决方案去找你的上司。
推动(Push):管理上司的界限
一是,大声说出来。在公司财务部门担任经理的萨莎,不幸患了癌症。她勇敢地推动了自己跟上司面谈。最终,上司答应帮她保留职位,等她治疗好后回来。萨莎说,“我想看着他的眼睛,听他亲口告诉我,这样我才能知道他对我这次延长休假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告诉他我的最新计划,还有我的治疗情况,谈话结果比我想象的要好。”
作者还指出,在稳固的合作关系中,给上司提供反馈意见也很重要。这既包括正面反馈,也包括改进意见。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职位升迁,会向他反馈他的行为对其他人有哪些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少。作者说,害怕上司的反应而选择沉默可以确保你的安全,但是它也不会加强你与上司的合作关系。
那么,该怎样向上司反馈他行为的影响呢?作者也给出了策略:在行为或情况发生没多久(就是说,不要事隔许久再旧事重提),选个合适的地点(当着其他人的面显然不合适),提出明确针对行为的意见,并且一定要给出替代建议(这个才是关键)。
后者很重要——给出替代建议。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开诚布公地探讨如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而不是追责和指责。
二是,知道何时不能管理上司
如果你的上司感觉受到了威胁,或者你所在的公司正处于混乱状态,给上司提建议可能就不太安全,甚至可能会毁了你的工作。
另外一种不适合管理上司的情况是,上司所做的工作已经违背了道德规范。
三是,了解公司的变动
了解公司的变动的目的也就是,与上司的工作和方向保持一致。
练习(Practice):管理上司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
内向
如何逆袭职场
上文说到,6个场景的内容浅尝辄止,但并非否定其价值。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干货值得我们收藏。
在“告别演讲恐惧症”这一章节,作者分享了爱德曼公关公司高级副总裁玛丽琳·莫布利的一个小妙招:看着听众中的某一个人,因为其他人都会留意听你在对那个人说什么。因此当你讲到重要观点时,选择一名听众,与ta对视,然后换一个人,接着再换一个人,以此类推。“你会给予你对视的听众,以及其他所有在场的听众带来巨大的影响。”
作者还建议提前到达演讲会场,这样就不用担心迟到、交通或者突如其来的电话带来的压力,而且当会议组织者到场时,他们也会很高兴演讲者已经到场了,不用担心演讲者会出什么差池。
“或许你觉得管理和领导工作需要付出太多精力,而且得到的回报并不值得你去冒这个险。但是你要记住,性格内向绝对不是回避那一步的理由。”作者在“内向者如何做领导”这一章节中建议,当我们做了领导,就要从亲力亲为和负责务实的工作中转到创建愿景的角色上,“将你所在部门的工作与整个组织的工作联系起来,并且退后一步,看看你应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你的资源。”
也就是说,我们要放弃专注于一点的想法,而是要像指挥家一样指挥各个乐队乐器之间的协同合作。“协调就是能抓住不同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作者说。
内向者如何做好项目管理?作者说,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能够影响那些不主动向你汇报的人员,从而取得成果。“作为一名强大的领导者,你需要有意愿跨出你的世界,在别人的地盘上见面。”
如何管理上司?作者意味深长地说,很多人在事后回想时,都觉得他们其实从工作效率不高的上司那里学到的最多。
87%的调查对象会基于一个人会议中的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领导能力。那么,如何不做会议隐形人?萤火虫便利化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金伯利·道格拉斯建议,改变喜欢躲在角落里的习惯,坐在距离领导仅几个座位的地方。
那么,电话会议呢?不要坐,要站着。有研究表明,站着说话可以让声音更有活力,因为你的横膈膜会打开,而且会吸入更多氧气。
另外,提前进入会场。事先准备好参与领导者和其他成员在会议之前的闲聊。建议融洽关系对接下来的正式交换意见环节有极大的帮助。
内向和社交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内向者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脉网?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杂货店排队或者出门办事时跟周围人聊一聊。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种谈话会带来什么,尤其是当你在心中牢记你能提供给别人什么和你需要别人提供给你什么时,就可以将这些互动引向实质性的交流上。
写在后面
本书的价值,并非在于4P法则以及4P法则运用的场景,而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内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