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表字乐天,也确实是乐天的人生。白居易的隐居理论也是相当有个性的,他首先提出了“中隐”的理论。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潇洒恬淡的生活不一定要到山林旷野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的灯红酒绿,蝇营狗苟之中,而心灵成为净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独善其身,自得宁静。中隐,白居易提出要隐于官,隐于地方小官,做一个食肉者。这样既没有衣食之忧,也没有豪强欺凌;既不用政治站队,也不用在乎上下。凭良心做官,按心愿办事,可谓怡然自得。
这是做江州司马之后的白居易。而在被贬江州司马之前(815年)的白居易也是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希望能尽言官职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有甚者还当面指出唐宪宗的错误。也正是因为白居易的上书多被唐宪宗接纳,所以白居易开始“变本加厉”的为朝廷为天下黎庶奔走呼告。白居易的一片忠心和直言不讳显得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这也成为他遭贬江州司马的主要原因。经此变故,“兼济天下”的白居易没有了,还之“独善其身”白乐天。
这首《池上》也许就是白居易的一篇随笔日记。
这大概是在835年,白居易任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相当于当时国家的侍中,侍中在唐代就相当于宰相)分管东都洛阳时所作。这首《池上》能让我们想起十年后白居易所做的《池上篇》。这不仅是因为在诗的名字上十分相似,还在于它们所展示的白居易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都有内在联系。《池上篇》是白居易自述理想生活状态,说他的生活是“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还要有“紫菱白莲”。往事越十年,我们来看这首《池上》。
在一个莲花盛放的夏日午后,白居易信步荷塘,撞见了诗中的小娃采莲归来。看着娃娃急急撑船的得意神色,船上的白莲,还有船行池面冲开两边的浮萍,白居易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也随手记下了这娃娃大摇大摆,光天化日摇船偷采莲的可爱场面。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白居易十分喜爱,欣然命笔。诗中表达了白居易对无忧无虑的羡慕,更传达出白居易对这美好惬意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居易写诗擅长叙事又擅长篇,信笔写来起伏跌宕,曲折详尽,娓娓动听。叙事小品更是通俗平易,构思巧妙,浑然天成。这首《池上》正是白居易从生活中一件寻常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兴尽回舟,得意忘形的一瞬间。此时的小娃娃一定是偷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一支白莲,大喜过望,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独自驾船去采的莲花。大摇大摆地划船回来,却已经暴露了自己的行迹。从小娃娃撑船闯入画面到他远去只留下一片被成功的喜悦冲开的浮萍,有情有景,有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趣味,娃娃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