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老师『微博杀手』的鸿文,分享一点延伸思考:
1. 幂律倾向由何而来?
因为黏着偏好,向头部的大节点聚拢会提高获取资源的效率。比如买东西去大平台、看大品牌,关注即友挑黄钩钩。强者愈强、赢家通吃正是得益于黏着偏好。
2. 幂律倾向怎么抑制?
一般来说,抑制幂律倾向有 2 大因素:① 节点自然代谢;② 纽带维系成本。
前者意味着风水轮流转,纽带强度随时间边际递减的都不容易形成幂律,比如人与人之间双向的友谊关系;
后者稍微复杂一些,举个例子:百度的竞价排名,当莆田系意识到自己必须不断出更高价才能排在前列的时候,对百度来说,要继续同时保证这么多纽带不逃逸,成本会变得极高。
总的来说,幂律结构天然不稳定,区块链技术呼之欲出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3. 微博的幂律倾向为什么很难抑制?
因为微博头部节点的影响力是和社会热点绑定的,由此:一来头部阶层是固定的,换汤不换药(不会代谢),二来只要社会影响力长存,纽带的维系就会在(成本低)。
4. 日常生活的样貌?
之前分享过一次网络社会理论,人们需要通过小世界获得归属感:有一两个枢纽节点,偶尔可以站上去拉风一回,但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躺在沙发上,不用担心在高处才会受到的袭击。总体来说,小世界兼顾了效率和稳定。
5. 对即刻话题精选的启示?
早上看了篇文章讲为何相比于第一名,第二名的奖金往往要少很多。背后的原理是因为努力所获得的成绩是边际递减的(考100分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考80分的2倍),所以激励性的报酬应该遵循边际递增原则,以形成对冲。
话题精选是小透明获得曝光最高效的上升通道,它的回报大体上随精选次数边际递增,因为每次精选都会收获粉丝和获赞数,也就是说,他获得的曝光量是随精选次数边际递增的。
这样慢慢会形成幂律倾向,然而问题在于,现在的话题同时承担了:①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刺激表达欲;②小透明的上升通道。两者存在冲突。
不过目前即刻的大 J 好像幂律了也没多大卵用。
6. 无尺度网络对社交和媒体的启示?
微信是通讯录、是死水,是稳定原则导致的节点度数的均匀分布,朋友圈的作用是盘活死水。
「微博like产品」是市集、是喷泉,是效率原则导致的节点度数的幂律分布,它具备黏着偏好,连接人与人是为了对冲幂律倾向。
两者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但根本上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
7. 关系圈的幂律化?
随着人与人的连接,最终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关系圈,而关系圈又遵循小群效应。
有趣的是,不长的互联网社区经历教会了我,小群效应天然对新用户不够友好。
之前也分享过类似的想法:
> 每一条新纽带的加入都意味着社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大、平均纽带强度变弱(无论是个体视角下还是相互之间的作用)。
>
> 在此过程中,社群会开始分化,个体眼中的单向社群逐渐瓦解,真实社群的边界逐渐明晰,而个体会伴随焦虑(或是被挤出,或是信息爆炸)。
不确定会不会发生,但很好奇他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