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为什么要倡导教学研究活动?我们通常会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方面去理解,甚至只是定位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对教研价值的一个曲解,也是造成很多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对课堂的研究,无疑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现在,学生学的累,教师教的苦,这是好多学校的通病,我们也常常感叹,凭借一己之力,一校之力,要想改变现状,是件很艰难的事情。这时,教育科研无疑就是一个法宝。通过研究,改进方法,获得学生科学学习,教师科学施教,学校科学管理的新途径,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益和管理效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和学生苦教苦学的现象可以得以改观。
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所良性发展的学校,一般都是崇尚学术,教育科研风气浓厚的学校,学校管理趋向于人本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教师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成长愿望强烈,善于反思总结,课堂生动有趣;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师生精神状态良好,学校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后劲十足。这样的学校里很少有师生对立,管理层和教师之间对立的情况,人际关系和谐。在这样的学校里,教育科研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态度或者教育方式,真正改变的是教师的内在精神。
何以如此?通过教育科研,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认同,在专业上,受到老师的好评,在管理中,得到学校的肯定,教师渴望尊重和赏识的心理得到了极大满足,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能够在本职工作当中找到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感才会持久而深刻,这种幸福的感觉又会弥漫开来,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个美丽瞬间,人际关系的良好互动会极大地促进一个教师的精神世界的改变,促进教师的成长。
因为教育科研事关教师幸福,所以,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上,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固定的研究模式,强制性的各种要求,还有华而不实的各类科研项目,很容易让教师产生厌烦,不仅无法获得教育科研带来的幸福感,更多时候却成了一种工作负担。当教师从内心抵制的时候,这时还能期望什么真正的科研效果?同样是教案管理,李希贵在山东高密一中任校长的时候,做法却很独特。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对老教师的备课情况不予检查,但是可以依据自愿的原则交到档案室,由青年教师借阅参考,期末,根据借阅率,发给一定的稿费。这种倡导性的措施,极大地鼓舞了老教师,他们都以高借阅率为荣,不仅积极备课,精心准备,还从如何给青年教师提供参考入手,改进教案写法。
很多教育家倡导教师从事教研工作,看到教研工作不仅仅是着眼于教学效益提高的一项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状态,成为提高教师幸福感的一条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我们现在的弊端就是约束性的措施太多,鼓励性的措施太少,教师参与热情被各种常规所剥夺,教育科研这样一个完全需要自主性的活动最后被形式主义所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面对教育挑战不愿意转变观念,认为只要上好课,提高成绩就行了,不必浪费时间进行什么教育研究活动,这种惯性思维制约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始终在原地徘徊。
所以,要想发挥教研的价值,学校管理需要改革,各种强制性要求在教育科研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最多只会在形式上让学校教研工作“看起来很美”。学校需要营造积极的教研氛围,创设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教师从事教研工作,将教研工作作为教师发展的标高,将教研文化作为教师文化的主流。同样的,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增强教育使命感,积极应对教育变革,要变被动教研为主动教研,从被迫参与者变成主动发展者,最终收获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的幸福感。
图片来自网络,为圣地亚哥高科技中学(HTH)。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5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