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所谓“真正联结”,不是肤浅的人际关系,而是要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联结,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接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天生的创造力未像今天这般受到套装知识的压抑,也未像今天这般受到集体管理的驯化;他们会做出更好的创造工作。因为当他们打开自己经验的同时,不断融人他人的创造经验,融入人类的创造文明。
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引自黄武雄《学校在窗外》
十几年前,在北师大的图书馆,无意间翻到台湾学者黄武雄这本《学校在窗外》,我就对其中的观点产生了探索的愿望:如何重新认识学校并重建社会价值观?
黄武雄在他这本书一开头,就讲述了自己罹患肝癌之后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过程,并且引用大江健之郎关于“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的讨论,这都是很触动我的段落,推荐大家可以去找这两本书来读读看。
话说回来,关于学校教育该做什么,我是很认同黄武雄教授前面这段分析的。无论是线上线下,我认为无非是形式不同,边界条件不同,换一个方式来做事情,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没有变:帮助孩子去和世界真正联结,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工作。
昨天和一位家长通电话,他特别认真,帮助孩子审题、纠错,当孩子的习作不符合题目要求时,就打回去重做,这时候要是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还好,要是家长憋不住火,孩子就彻底宕机了——我小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三年级第一次作文写《种蓖麻》,我连蓖麻是啥都不知道,可是我的困难成人无法理解,结果只能我妈在边上说一句,我跟着机械地写一句,完全不会思考了。
所以,我在这里重申:作业是帮助孩子去和世界真正联结的,永远不要为了追求结果,却丢了过程——当然,我还是会给孩子一些挑战和任务,需要他们去突破舒适区,去大胆尝试,甚至也会有痛苦和失败,但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真心实意去做的过程。
接下来具体说说我在家长们的问卷调查中收到的一些反馈,以及和老师们持续教研中的一些调整。
在家作业量和工作时长
先说在家作业量和工作时长。下面两张图是问渠班孩子平均每天用来完成功课的时间。
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一半的孩子每天完成功课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超过1/3的孩子(9/26)在1-2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考虑到在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时长对应的工作量并不算大,也希望孩子能够去不断优化自己在家学习的效率。
关于作业量,我们一直在边做边调整,但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心理预设,我是没把这段在家学习的时间当做是假期,我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孩子们还是要去努力学习的。让我欣慰的是,老师们普遍反映问渠班孩子完成作业的品质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很上进,家长们也很给力支持!
网课效率和电子媒体使用
再说说我一直也比较关切的网课效率以及孩子在家使用电子媒体的问题。我认为在家上学期间,保持一定频率的沟通和互动是必须的,再加上我也很想听听孩子们的反馈和想法。通过线上课的方式布置任务,一起讨论工作方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就不需要每件事情都通过家长去传达和指导。
然而,出于身心健康的考虑,我们并不希望孩子整天坐在电脑前,完成老师的指定动作。所以网课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底层逻辑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也把这当成是一个机遇,一点一点教孩子自主学习,不能像在课堂上那样跟着老师亦步亦趋,会生发出内在的力量来,也会让孩子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获益,更有主动性和自信心。
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具体如何去做?还有很多要去尝试和改进的地方。
从家长们的反馈来看,班上绝大部分孩子在家使用电子设备都是很有节制的,家长会控制使用时长,监管使用范围。说实话,这让我大大松了一口气。之所以要给孩子们安排在家学习的任务,也是希望他们保持规律的节奏和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目前看来,孩子们的状态都还不错,生活内容也比较丰富,我可以适当再减少一些学业上统一安排的任务,让孩子们多做运动、家务,和一切可以享受的兴趣爱好。
关于电子媒体的消极影响,这里就不必多说了。小孩子学习模仿能力强,鉴别力和自控力又不足,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流行文化和广告弹窗,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也有家长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心,比如“担心接触不良信息,时长过长,眼睛卫生”,“怕沉迷,怕伤眼睛”等等。这部分确实需要家庭里有一些约定,限定时间和内容是一方面,我们一起想办法,做正向的引导,提高孩子的鉴赏力和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情。
小组学习和家庭陪伴
从现实来看,网课天然会拉开差距(这是家里的高中孩子总结的)。平时就养成较好学习习惯、会主动思考的孩子,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来学习,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要更深度地学习;而日常节奏和自主性不足的孩子,在网课期间就可能会掉队,而老师也很难走到他的书桌前,拉着他一起往前走。
这个时候,学伴的力量就很重要了!感谢家长们排除万难,去支持孩子组建学习小组。各个小组的同学也展现了非常好的合作品质。小组合作为我们在家学习的形式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孩子们也需要一定的独处时间,去和自己相处,沉静工作。希望我们能够去兼顾和发展这两部分,持续向内和向外拓展心灵的丰富性。
我比较遗憾的是自主阅读在孩子们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有些低。有五位家长表达孩子在家没有什么固定的阅读,我不知道是因为孩子们的时间都被占满了,还是信息化时代,读书不再是获取信息和心灵愉悦的第一途径。我认为阅读的重要性是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也希望在四五年级能够进一步去推动海量阅读和广谱阅读。
所以,在《西游记》的全班共读告一段落后,我会继续推荐一些阅读书籍,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
课程调整的初步想法
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育人,而外部环境形势万变,孩子们也是在不断成长变化中,所以我基本上是以每周为单位,来动态调整我们的线上课程,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做到对个体成长的及时响应,在这个过程中,感谢所有家长的包容和谅解,以及老师们的通力配合。
今天收到问卷后,和几位老师又做了一番复盘和梳理,关于下一阶段的课程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列在下面,现在征集一下家长们的反馈。
一、 主课降低一些深度共读的难度,提倡鼓励自由阅读和日常积累。
数学课先以目前的节奏推进,保持测评练习和跟进,根据需要进行小组答疑。
二、 英语改为录播课+线上课相结合的形式。
每周三录播课(每周三发录播视频);分两部分:1. 拼读部分; 2. 口语与语法部分。涵盖这周所有重点学习内容,是课堂的精华版。这样有基础的孩子可以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多听几遍。既解决线上课时间长、跟不上的问题,也给家长们提供更多样的选择,而不用担心掉队问题。
每周一线上课:讲解孩子作业上遇到的问题及拼读的检查。如果孩子已经自主完成学习,并不需要老师手把手的带领和讲解,可以选择不上线上课,只看录播课并完成作业。我们支持孩子基于自我认知去做主动的选择。
这是我和Echo老师初步商量的结果,先看看大家的反馈吧。如果有家长希望保持一周两次线上课,或是希望申请不上线上课的,可以私信告诉我,我们好根据家长的反馈来安排课程。
三、 德语增加每周一次线上课(半小时左右),初步定在周四上午(六一之后开始)。
之前Laura老师基本上是以个体或小组答疑的方式来工作,从大家的作业反馈来看,还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线上课来统一解答。所以我们计划在每周增加一节德语线上课程,由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完成当周的学习。如果家长们对于线上德语课,有任何想法和建议的,也可以私信给我,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准备和统合课程。
四、 泥塑、手工、绘画等艺术课程,以小项目的方式,结合节气和生活来开展,老师们会给一些在家工作的建议和指导。
五、 六月份原计划还有一个北京地理板块,我还是希望能带孩子们一起去走走内城、走走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相信大家也很期盼这样一次游学。看看北京疫情形势发展吧,关于游学,也欢迎家长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家校共建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先感谢所有家长认真填写了在家学习的调查问卷,以上一些更具体的想法,邀请大家进一步来反馈。我们携手努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或许是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能给孩子做的最好的示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