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原创不易,文责自负
一场风雪两地情,来往和诗产共鸣。
泰岳龙门今尚在,文昌阁上绕琴声。
《兰台别记》(九)平原最不该缺失这部“组合诗”
明代文坛有“复古盛唐之风”,以明“后七子”最为代表,与谢榛(字茂秦)、吴维岳(字峻伯)、王世贞(字元美)、宗臣(字子相)、梁有誉(字公实)、徐中行(字子与)、吴国伦(字明卿)结诗社,称七才子。谢榛、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而谢榛提出自己一套诗词理论,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这里需要说明是因李攀龙与谢榛有了矛盾,后把谢榛“提出”,才把吴国轮拉入,还是称“后七子”。他们诗词虽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但多数为怀念挚友及送别伤感之情的诗。明中后期文坛“七子”,一定绕不过“谢榛与李攀龙”,前面已经介绍过“谢榛与王世贞”的故事,今天主要介绍一并介绍一下“七子之中”另二位“李攀龙与徐中行”,其实还有一首最不该“缺失”的借景抒情、怀古喻今的诗,应该算是地域文化中最典型最经典人生问答诗组
现在只看读李攀龙这首“合诗”,怎么读也品不出味道,因为因为他缺失“和诗”语境与前提,或者说为什么回复这首诗。想搞明白,只有从找到源头才能更好体会其意境,所以故事还得从的“和诗”的对象好友徐中行(字子与)那里找答案,看事件整个简述经过:
徐中行,字子与,长兴人,嘉靖年进士,文坛后“七子”之一。 在隆庆二年在家服丧结束,被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分管武昌道,出京城顺道拜访李攀龙的白雪楼,在初春平原遇大雪停留,并借景抒情留下诗文,但《平原县志》并没有收入其中,而把李攀龙“合诗”留下保存,我们还得只能从徐中行的著作找,《天目山堂集》20卷没有,最后《青萝馆诗》6卷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算找到了。
《访于鳞至平原道中大风雪戏呈二首》 其一 明· 徐中行
七言律诗,押一东韵
褰帷落日望齐东,笑指袁安晏卧中。
兴剧非关乘夜雪,神扬忽自起雄风。
云低泰岳龙门迥,天入中原郢调工。
试问南楼摇落后,当垆杯酒好谁同。
其中典故:袁安高卧。
泰岳龙门,既可指东岳泰山十八盘前的龙门,也可说平原东门及东南龙门,因东门称“控岳”
龙门,刻入平原文化中精神符号。
郢调,是楚地的歌曲。
南楼:指李攀龙修建的白雪楼。
《访于鳞至平原道中大风雪戏呈二首》 其二 明· 徐中行
七言律诗押一东韵
傲吏深居万壑中,谁从霄汉报飞鸿。
临关未有浮真气,邀客何劳起大风。
赋雪梁园新汉节,谈天碣石旧齐宫。
停车一就平原饮,坐觉人间万事空。
(典故:梁园、汉节、碣石、齐宫)
我们再从乾隆版《平原县志》中看他好友李攀龙回复的“和诗”,但这时李攀龙在长兴,原著已标注。所以出现颠覆性的认知,在平原写的诗没有被收入《县志》,而在长兴写的“和诗”倒是收入其中,好在它也为我们后人指出寻找的方向。看李攀龙的“和诗”
《和子与过访平原道中值雪二首时按察楚中》其一(接子与为长兴,徐布政中行字原唱,惜未见得)
作者:明代·河南按察使--李攀龙(历城人今济南人)
七言律诗押四支韵
九河风色报褰帷,道入平原雨雪迟。
天欲并传《梁苑赋》,君今试和《郢中词》。
凭陵尺素光犹动,缥缈扁舟兴可知。
况值如渑春酒熟,好来投辖未须疑。
(备注:梁苑赋、郢中词,是典故。子与,即徐中行,字子与)
《和子与过访平原道中值雪二首时按察楚中》其二
七言律诗押六家韵
平原日映北风斜,飞雪偏随刺史车。
明月更投公子邑,金门何处侍臣家。
绨袍忽自生春色,彩翰纷然拥落花。
为报袁安高卧起,齐宫上客有田巴。
备注:“公子邑”指战国赵胜的平原封邑,但平原城非赵胜封邑,是齐国的平原邑。
“侍臣家” ,指司马相如,
“袁安高卧”、西汉名臣袁安得典故,他是开启袁家后代的“四代三公”的鼻祖。
“田巴”,是典故,齐有田巴先生者,行修于内,智明于外,齐君闻其贤,聘而问政焉
这组“和诗”好就好,借景抒情用典故自然,并且出现一问一答的绝妙问答。
其一,前二首诗时间为隆起二年徐中行任湖广按察使佥事,春天出京城,在平原遇大雪写诗,是最典型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的诗,其中借用了好几个典故。徐中行在一首中写实景与虚景后,提出好友的私人爱好之问:“试问南楼摇落后,当垆杯酒好谁同?”。白话文:听说你家白雪楼已经修好,什么时候能邀请我与谁一同去喝酒小酌几杯。
后面李攀龙在“和诗”还是用原景与典故,给出巧妙的回答“况值如渑春酒熟,好来投辖未须疑”。白话文:我那里时刻欢迎你光临,酒水都备好,有时间顺时来玩,不能有疑虑。
其二,徐中行又借景生情,以借古喻今的往事,结合他与李攀龙在官场起伏,人生漂泊不定,在二首诗尾发出内心之迷茫感慨:“停车一就平原饮,坐觉人间万事空。”白话文:遇见大雪,停住在平原,看着雪景小酌。外面大雪遮盖住大地一切,只剩下空荡荡,人生也像此都可以归零。对人生前途发出迷茫之感叹!
再文坛盟主李攀龙还是有原有典故又在“和诗”二首给了巧妙的回答:“为报袁安高卧起,齐宫上客有田巴。”白话文:兄弟不要刚看眼前的迷茫,并说远景更美好,看看当年袁安在雪天高卧,而且为后代尊崇,还有田巴治国才能。
只有两位作者四首诗凑在一起看,才看出真谛。即写平原实景并结合典故,又巧妙现实一问一答的回复,即回答私人爱好问题,又回答重大的人生问题。所以说这个“组诗”更能代表平原的文化标志。
“七子”中徐中行很崇拜李攀龙的文学水平。他们在现存书信中“送别”“和诗”最多。他们“七子”在四处做官而漂泊,也把“复古之风”传向全国。如:李攀龙写《送子与,四首》《徐子与席怀梁公实》、《寄子与》《寄怀子与》等等。而徐中行写有《九日登芦台怀于鳞元美兄弟明卿诸君子二首》、《得于鳞书》《怀李于鳞》《送李于鳞守顺德》等等
最后简述介绍,素有明文坛“七子”之中徐中行与李攀龙的个人简历:
.徐中行(1517年9月5日—1578年11月11日),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又称天目山人,湖州长兴人(今属浙江)。美姿容,善饮酒。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初授刑部山东主事,历员外郎中,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因“杨继盛弹劾严嵩案”得罪严嵩,嘉靖三十六年(即1557)出为汀州知府。嘉靖三十七年十月寻以父忧归。嘉靖四十年服除,入京谒选,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补汝宁知府,嘉靖四十二年“以飞言得罪”被罢官。嘉靖四十三年中秋在王世贞推荐下再入京,嘉靖四十四年(即1565)复起长芦转运判官,三月后任江西瑞州同知,同年十月因母丧回长兴,隆庆元(即1567年)年选山东佥事因服孝未任,隆庆二年春迁湖广按察司佥事分管武昌道,曾赈济灾民、重修黄鹤楼。隆庆四年(1579)八月擢升云南参议、隆庆六年(即1572)十一月月升福建按察副使,万历二年(即1574年)六月升参政,万历三年十月升福建按察,万历五年(即1577年)正月官至江西布右政使。万历六年(1578年)八月任左布政使,同年十月卒于官。“七子”之一的王世贞为其撰写墓志铭。现存著作《天目山堂集》20卷、《青萝馆诗》6卷。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赐同进士出身,试政吏部文选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疾告归。次年还京师,聘充顺天乡试同考试官。之后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顺德知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同年九月上疏乞归。在家闲居期间修建“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隆庆元年(1567年),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历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隆起三年河南按察使。隆庆四年八月十九日(1570年9月18日)逝世,终年五十八岁。李攀龙曾从许邦才、殷士儋学诗。与李先芳(字伯承)、谢榛(字茂秦)、吴维岳(字峻伯)、王世贞(字元美)、宗臣(字子相)、梁有誉(字公实)、徐中行(字子与)、吴国伦(字明卿)结诗社,称七才子。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后七子"。剔除谢榛后李攀龙成为文化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其诗多风尘字样,人谓之李风尘。,著作有《沧溟先生集》、《古今诗删》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