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读书,至今还记得我的第一本书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推荐给我的,她从三四年级就开始读书。后来,我的读书一直坚持到现在,再后来,我也会推荐很多书或者读书这种行为给我的其他朋友,尽管后来身边再没有人能把这种行为变成习惯。
在大学以前,阅读量一直保持的比较好,时间最久一周能读一本书,有的时候三天一本。坦白说,除了大分类,读过的书基本都不太记得是什么内容了。那时候总去新华书店读书,比较夸张的是,后来熟悉了新华书店整个二楼的各个书架的内容,包括每个书架什么位置放了什么书,更夸张的一件事是,我经历了新华书店负责借还书的阿姨和姐姐的各种轮班,并且记得一清二楚。说起来,她们几天见一次我,也见证了我的长大。
上了大学,自身的事情更加繁杂,读的书没有以前那么多,身边的人也越来越不理解读书这件“事情”。当我第一次听见这种声音的时候很疑惑,不知道为什么会从别人的脑袋里冒出这样的想法。第二次听见的时候,我明白了这是一种误解。他们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呢?这些人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你不要迷失在书的世界里,书和现实是两个东西。你要活在现实中。对,就是这样的声音,当我听见这样的声音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反思,我在反思,我很天马行空?我在反思,我很虚拟?我在反思,我很不现实?我想了很久很久,我确定,在我的日常行为,行事风格,思想层面应该都没有这种问题啊。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使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了将近一个月,情绪从困惑到有些懊恼,最后有些愠怒。终于相处了问题所在。
问题就是:向我语重心长的“嘱咐”的人,从根本上误解了读书的作用,也从自我意识上把读书降为一个以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的工具。
我愠怒的原因在于,这些人在没有形成一个读书习惯的基础上,对读书这件事情做了一个“妄自菲薄”的评价。那么到底读书有什么用?这种行为,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形成的习惯是否能解决问题。
首先,读书的作用是什么。我想,读书除了增长知识,还有一些更为珍贵,也更为值得的东西,能够从书中得到。那就是:培养品性,品行,思想。在文章的开篇我提到,我读了很多书,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基本不记得内容了。好,问题来了,读书到后来都忘了,读书有什么用?我再列举一下我都读过哪一类的书,“世界名著,名人传记,中国近现代优秀作品,诗歌散文鉴赏,历史事件新探…”,在这能列举出的几大类中,每一类里都读过很多很多书。问题又来了。读书有什么用?
以我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说我没有荒废那些年可以多读些书的时光,但是真的把阅读量拿出来比较,也是难为情的。仅以自我举例,第一从小到大语文成绩很好,当然这是玩笑话,并不能充分证明什么,在初级阶段的文字和语言学习中,多了别人没有的“感觉”。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一直坚信的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里的世界确实和现实中的世界不同,书中有想象的成分,但是每本书一定有和现实印证的东西,每本书存在的意义有一部分一定是反映现实中的问题,人性也好,社会也好,或者是为了解决某些现实问题而提出想法。身边总有些人很毛躁,但你不会,你更沉稳。身边总有些人很容易放弃,但你不是,你更坚韧。身边总有些人很带刺,但你不会,你更宽容。身边总有些人很爱关注琐碎的小事,但你不是,你更注重大格局,你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身边总有些人很安逸,但你不是,你有远大的心。身边总有些人很坚硬,但你不是,你更柔软,更能包括万象。凡此种种,你都会做的更好。
其次,读书是否能解决问题,某种程度来说,读书可以是一个工具,当然我采用了一种勉强的说法。如果说,技能和能力能帮助你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那么读书能更完美,更圆满的解决问题,只是在过程上多了一些曲折,这个曲折就是,在你形成读书习惯,养成品行的时候,再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也才能圆满。面对一个问题,可能技能者会直面这个问题,找出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但你可能会考虑到问题解决的周到性,长远性。在解决这件问题的结果上,是否妨害了其他问题。你会找到一个更圆润的办法,尽管这个办法可能解决问题的时效上没有那么迅速,但是同样能解决问题。只是多了经历了一个品性养成的,成熟思考的过程。
在以自身举例的基础上,阐述了一个困惑我自己已久的问题。读书的功用和读书的解决问题能力。“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应该尽量不去忘记读书这件事情,思想的缺失是现代社会一个较为可怕的事情。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我们一直记得的一句话。读书中的某些陋习,例如我自己读书的浏览性等等,也应该尽量去避免。
祝愿所有读书的人坚持下去,祝愿所有还没有开始的人,能够减少这样对于读书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