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象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 看沧桑变化……”
那天,张艾嘉的歌从耳畔掠过,不经意间拨动了我的心弦,过往的记忆如一个个飘散的音符,重又在心之弦上结队翩飞轻舞……
读师范时,当文选老师把我的一篇习作推荐给校报,当自己的习作第一次印成铅字,我激动了许久!
从那以后,文选老师常递给我一摞书报:《骆驼祥子》、《子夜》、《南方周末》等。我还经常泡图书馆看书阅报。课余,我又参加学校文学社团,听了很多文学讲座,深深地喜欢上了文学。那时候,因为年轻、朝气蓬勃,怀有一腔“走大路奔锦绣前程”的豪情壮志。那时候,身为音乐老师的班主任教我们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常常会高歌一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向前进 /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师范毕业后,回到农村教书,我依然没有放弃亲爱的文学书刊和心爱的笔。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省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自学进修,一边工作一边笔耕,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
总之,年轻时候,爱好文学,我就奋力去追求,就像向曰葵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尽情怒放,而怒放是生命最美丽的姿态。那时候,朝着梦想的方向,我不停地奔跑,灵魂和肉体一直都在路上……
只可惜,后来我停止了奔跑。十年前,我调到职业学校,境况有所改善。除了教各种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课程《语文》,我还带领幼师专业的学生探索《儿童文学》,引领五年专学生研读《阅读与写作》。我庆幸十年的职业教育生涯,我还能跟学生谈谈文学。当然也仅此而已,我已不再动笔。
而停止了奔跑的我即将活成了刷爆朋友圈的油腻的中年妇女,这时候,长大的女儿推了我一把,我犹豫了一下,然后重新出发、又在路上奔跑起来。
今年暑假,女儿班主任布置写一篇三千字总结,回顾寄宿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我在一旁打趣,她居然要求我陪写一篇三千字长文,还理直气壮地搬出我教导她的道理劝说我:“你也别整天只顾玩手机,你要多看书,多写点东西,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千万别浪费生命,生命诚可贵呀……”她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语却惊醒梦中人——浑浑噩噩把三百六十五天当一天活的“醉生梦死”的我。
为了给女儿树立榜样,我只好再逼自己一把努力活出典范。于是,我郑重地向她承诺从此我将重新拿起笔在简书上写文章。现在打电话问候,或周末接她回家时,她第一句话就问:“你写了新作品吗?”她督促我写文章的尽职尽责,比起读小学时我给她检查作业签名有过之无不及!而当我把发在简书上的作品给她看,她颇为满意,握起拳头微笑着为我鼓劲:“加油!咱们一起加油!”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竟然像个孩子般地兴奋地与她握手、拥抱,仿佛减龄二三十岁——我和她只是朋友,甚至知己……
于是,有女儿的监督与激励常伴左右,我创作的动力与热情就如树常青。一有时间,我就提笔写字。每到周末,我有时会因为一周没更文而焦虑——女儿回来也许又要失望了,内疚的我如同一位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愧对老师殷切期待的目光……
巴尔扎克说:“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人生没有坐等出来的璀璨,只有奔跑出来的辉煌。张艾嘉那么优秀,六十多岁了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跑在路上,而如此平庸的我们怎能轻易停下奔跑的脚步?!当2017年只剩下不到六分之一的光景,我庆幸,我已经在路上——我由衷感激女儿推我一把、让我重新出发!有人说:“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的,在路上的感觉真好!我偶尔会回回头,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坚定地往前走。愿未来再回首时,不负我拼命的曾经!
搁下笔,我点开酷我音乐,耳边传来刘欢雄浑宽厚、深沉有力、千回百转的声音,那是很动听的一首歌,名字就叫《在路上》——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