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1 第11-12天 (p134-152)
教语言:从特点的概括转向情感的检验
--《端午的鸭蛋》共同备课启示
第一阶段: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专家建议改善教学内容之间的割裂
◎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文本这样的言语形式才呈现出这样的言语内容,才表达出作者这样的情感。内容、写作方法(言语形式)、作者情感是一个整体。
◎“找信息”的方法,是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式。
◎散文教学中教语言方式,其落点,不应是对语言方式的总结,而应是对这种语言方式传递出的意蕴的体会。
◎目前通告的“板块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割裂了内容理解、语言品味和情感体验之间的链接。
◎三点共识:
1.阅读散文,不是要获取信息,而是要读出作者的眼光、作者的情绪。它弥散在字里行间。
2.作品内容、语文特点和作者情感是一体的。散文中所写的事物往往不是客观的事物本身,而是在作者独特语文表达中蒙上了独特的情感的事物。
3.要采用和散文相适合的教学方式,与这篇散文相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出散文的“味道”来。
◎教师要区分“什么是教师必须知道的知识”,“什么是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
◎散文是没有约束的。尤其是散文大家往往是不受约束的。但教师们却以记叙文的逻辑在解读散文,比如寻找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等。这两者本身就是相悖的。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这么写,写出了什么味道”的体会上,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备课成果小结:
1.教学重点应该关注在三者的关联处—关注作者用了怎样的方式叙述了什么内容,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在文本的细腻处去感受它的语言,体会文中很细腻的一些感情。
2.不要把汪曾祺的语文作为重点,准确地说,不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去概括其特点,要将语言与感受结合起来。
问题研讨
汪曾祺认为,语言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和技巧,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本体论
一、阅读教学牵涉着语言观
阅读教学,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先梳理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再归纳语言特点,让学生明确课文是怎么讲的。但如果没有语言形式的助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干瘪的;如果没有内容的参与,对语言形式特点的归纳是空洞的。
◎关于散文的行文结构,汪曾祺的追求是“娓娓而谈,态度usable,不矜持作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如果说汪曾祺行文有结构,那一定是“文气”的贯通—“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内容上要表达的“情致”和“滋味”,与“娓娓道来”和“行云流水”的语言形式,在汪的散文中是融合的,一体的。
二、教学方式隐含了教学的取向
关于汪作品的语言特点,教师需要完成两项工作:1.自我学习,查阅相关文献,阅读其作品,尽可能广泛而深入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2.在相关研究结论中确认这篇课文的特点。
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与课文建立关联,尤为重要。
这种归纳或例证式的“品味语言”,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习文学评论领域的研究成果。这种教语言的方式,其落点是认识语言特征本身。
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共识。但在教学中,不等于要让学生明确了解作家的语言特点归纳为几点,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可是语感的状态。
小结:
1.作品内容与语言形式是有机整体,这是文学理念中的基本观念。而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其教学活动设计,却与之背离。
2.理念的落实,亟待打通的是对教学实践“可操作性”的认识。教师的经验性做法,被当作课堂教学全部可能性,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操作性”的创造空间。
3.教师是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的层面上,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只有讨论到教学方式层面,才能改善教学观念。
4.理念的更新,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创造,但一定伴随着对教学方法落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