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摆烂。每天回到家,定期要完成的工作复盘懒得写,花钱报名的线上课程也不想学,之前早起必练的八段锦已经荒废了一段时间。
虽然人生规划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晰,到年底要读20本书,瘦5-10斤,附带着的是早睡早起的自我期待,以及坚持不懈地社群写作打卡......如今,它们都静静地躺在我的文档里。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周。在此之前,我也有过几个月打鸡血的时光,周末一定会晨起锻炼,有氧无氧相结合、每天中午吃完饭读一个小时的书、坚持做工作复盘提升效率......但是那种很昂扬的生命状态好像慢慢消散了,我又开始想得多做得少、生活节奏懒散涣散。他们让我陷入严重的内耗情绪,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提醒着我那些“不够好”的部分依旧存在。
我隐约地能够感受到这种起伏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当你尝试改变生活状态时,旧习惯就会重新拉扯你,让你回到原来的轨迹。尽管如此,我还是被强烈的挫败感所吞噬,直到我阅读粥佐罗公众号上的文章《女到中年,贫穷让你晚熟》结尾时,才获得了某种泪目般的自我宽慰。
文章的结尾说:“别怪自己,起点低,没有自暴自弃,还硬着头皮,熬着心血,顶着压力,笨拙往前走,是晚熟的人,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人。”
当我回望自己的生活时,几乎只能用“平凡”两个字来概括。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皆是如此,甚至还要比大多数人走得更笨拙一点:考研时硬着头皮选最好的学校,结果被调剂到普通院校;工作时放弃追求稳定,在公司里对接各种复杂的人和事,自然也走了不少弯路;人际交往中,我有些社恐,时常无法自信流畅地表达自我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做到了“硬着头皮、熬着心血、顶着压力笨拙地往前走”,但是每一次取得进步后,又时常被打回原点。仿佛往前走一步的代价是往后退了三步。因此,每一个越挫越勇的阶段伴随着的是无数个自我怀疑的时刻。
但是当我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时,却发现了在每个挫败跌倒后逐渐脱变成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时的我还不是理想中的模样:会犯错、有点胆怯、喜欢自我怀疑。同时,也比过去的自己更勇敢、更健谈、更有信心。
因为人的一生,是整体向前。
整体向前,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有昂扬的精神状态;整体向前,并不是每时每刻的所言所行都符合自我期待;整体向前,并不是都能心想事成,达成预期的目标。
整体向前,是允许懒散的时刻,但是过后可以收拾精神重新出发;整体向前,是不可避免说错话做错事,但是应对任何事内心多了一份定力;整体向前,是无法完成预期目标时依旧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很多人陷于内耗都是因为拘泥于细节。
辛辛苦苦节食一个月,因为一顿大餐而悔恨不已;健身一个月,请假一周就觉得自己摆烂了;在工作中因为某个项目没有做好就觉得自己成长不够......
摆脱内耗的办法就是跳出当下,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作为鲜活的个体,我们不是机器,无法时时刻刻都按照自己的预期做事、所有的成长也不可能被精密地计算出来,更多时候是包裹着“停滞”的外衣。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感觉到艰难是因为我们正在走上坡路,因此显得特别缓慢,也容易摆烂和放弃。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面临着旧的自我被打碎,而新的自我被建立。
因此,两个“自我”在相互拉扯从而产生消极的因素,人就特别容易放弃,也感受不到明显的进步,容易有“摆烂”以及“不够好”的感觉,这是规律。只有在心理上给这些“不完美”预留心理空间,才能减少内耗,保证整体向前。正如粥佐罗打卡社群里的挑战叫做“偶尔摆烂的坚持”,接纳自己会“摆烂”的现实,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坚持。
日积月累制下,新的自我被顺利建立起来,“摆烂”和“不够好”所带来的的内耗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减少空间。
而新自我一旦建立起来,预示着我们的人生又在整体上往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