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核心原因是“自我验证”,换言之,就是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这并不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而更像是自我暗示的过程。
所以巴纳姆效应会在很多时候被拿来作为反对心理学的心理学理论的。
我们必须承认,在心理学范畴,巴纳姆效应的确无处不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星座学,作为普及率最广的“心理学”,星座理论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学”的影响力,同时作为“猪队友”也拉低了“心理学”的专业形象。对于很多小白,星座差不多就等于心理学。
说完“星座”,我再来说说“性格测试”,相较于星座的理论,性格测试在指向性描述部分的比重明显增加,当然笼统的描述还是有,但对比来说,会少一些。所以在应用层面,性格测试会显得更加专业、更加可靠。
其实不管是星座也好、性格测试也好,作为理论工具的心理学,我们要明白:
1、理论工具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合理的方法论提高认知的效率,这种提高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完美的工具;
2、人极其复杂,对于人性的理解其实很难有穷尽,而心理学只是探究人性本源的一门学科而已,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为工具,这不能是唯一的角度,只有更多纬度的去尝试了解人性,多种工具互相印证才能让我们更加准确的去理解一个人。
心理学作为工具的价值:
1、认知自我
人的潜意识都有基于自我保护的“优化”机制,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或者认知的自己都是经过“美颜”“优化”的,这些成分会较大影响我们的客观认知,而当我们知道“美颜”的存在,相较于不知道,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会更加接近真实,心理学就是那个可以让我们知道“美颜”存在的工具。
举个例子:照片和照骗的区别,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件事情,网上的照片都不能信,真人形象相较于照片最起码打个7折,因为这样才更接近现实情况。
2、环境认知
人与人的相处很讲究“缘分”,这个缘分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个性的相生关系,只有我们更好的知道自己更加适合哪里,适合和哪些人合作,我们才更容易事半功倍的快速成长。
除了更好的选择,心理学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每个个体行为模式背后的内在动因,这可以让因材施教、物尽其用成为可能,这是团队管理的必要知识。
避免巴纳姆的陷阱,让我们贵在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