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在兴起,不断的修修建建……为寻孔子入周问礼碑,我从涧西出发,倒了三辆公交车,穿越大半个洛阳城。下车后,明明近在咫尺,却兜兜转转,始终无法接近,路遇清真寺,有位大婶告诉我:向东走,过了那个巷口就是。我进了一条萧条破败的小巷,走了好远也没看到,只有向一位摆摊卖菜的师傅求助。师傅说:“喏,姑娘,不是在你身后吗?你刚走过啊。”我感到尴尬和惶恐,“孔子问礼碑”就矗立在一排低矮颓圮的围墙旁。前面有几位老人,有的坐在轮椅上,有的坐在靠背椅上聊天晒太阳,碑前的石栏杆成了人们晒被子的好地方。
我心怀虔诚上前仔细端详碑的面容。这围栏内被各色垃圾环绕,碑也显得落魄,陈旧而沧桑。
碑很高,有碑楼,悬山式顶,两侧各一拱形券门,中间镶嵌丰碑一通,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字迹虽还清晰可辨,但碑身已有指缝宽的裂痕。碑首刻弧形二龙戏珠纹饰,并有篆文“重修文庙碑记”。碑身为长方形,碑座为龟形,如今已经残损不堪。此碑是由清雍正年间河南尹张汉书写,由洛阳县令郭朝鼎为纪念孔子入周问礼事而刻立的。
那么孔子入周问礼乐,访问的是何人?
是老子。
在春秋时期,我国已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动荡,大变革阶段,“礼崩乐坏”“分庭抗礼”之事屡见不鲜。但当时的东周王室表面上仍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礼乐制度也还保持着昔日的旧观。关于孔子入周问礼一事,发生于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在鲁昭公的支持下,孔子从鲁国千里迢迢来到洛阳学习。问礼于老聃(老子),访乐于苌弘(周大夫)。孔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制定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阳之行,孔子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感叹:“洛阳真的是礼乐文化的中心啊!”
在最早的西周时代,周公初营洛邑,迁旧殷顽民于成周城,辅佐成王定鼎洛阳。同时分封诸侯,制礼作乐,这就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开端。洛阳也自然成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如今的洛阳,早已铅华洗尽,往日之华贵尽成诗人之吟咏。这座问礼碑,早已被人们遗忘,它被隐藏或遮掩在现代建筑的高楼大厦之间,更显苍老,佝偻和卑微。只有像我这样对这座古城充满思古之幽情的好事之人,借此可凭吊往昔,回顾过去,引发一点对洛阳传统文化逝去的遗憾和遐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