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想说小说家呢,是因为这两年听文学讲座下来,有这种很重要的感受,就是作家(这里指写小说的作家)普遍都会有对人性的思考,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有自己的人性观,而且都会对人有很深厚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更多体现在人的外显行为和言语、表情层面,他们也许跟一个人不曾有过任何交集,只是从远处静静的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脑中浮想联翩出关于这个人的种种猜测和故事,开始虚构一个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作家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不会像我们真的是跟这个人接触,去了解这个真实的人是什么样,为什么这么行为,这么说话,到底怎么想的,心理学者更关注这个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统一性。而小说家不是这样的,小说家更在乎的是他看到的表象,对他建构一个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如何激活他脑海中的想象力,如何联系起自己的诸多记忆库中的信息,来完成对一个人物的建构。而这个人物的外在行为、言语、表情,和这个人的特质和成长,可能根本毫无关系,而在作家笔下就成为一个典型的人物。这就是作家的工作。
当然,你说有没有作家会深入某一个人,跟心理学家一样,去关注一个真实的人,呈现他的统一的一面,我觉得可能也有,但是你说完整的不加添加和删除的描刻一个人物,我觉得这不是小说家能耐得住的事情。他在描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种那种的新奇想法,如何制造冲突,如何安排场景,如何让他跟不同的人物对话,如何体现他自身的特点,如何能够让读者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让读者能够通过这个人物有所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小说家必然训练的思维,那自然他在创造一个人物时,就不会完全拘泥在这个真实的现实的人身上。
如果要写现实的人,完全可以去找一个名人来写他的传记了。有的作家,我也听到过,会写身边的人,但是也不是百分百的完全照搬,我想总是因为以上的那个原因,就是太过真实,可能有时达不到小说的那种戏剧冲突性,必然要加以小说家的创造性。
说回来,我刚是说心理学家和小说家在关注人物时的角度的差异。但是,我们不管他们如何观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观察后对于这些外显行为的思考,理解。就是说,作家即便没有接触这个人,但是他看到这些外显信息,他都会结合他脑中的素材,以及他自己的想象,去思考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个人的生活阅历,为什么他的表现会是这个样子,他的行为习惯为什么如此的特别与不同。
我觉得小说家在写小说时,都会去关注那些吸引他们的现实人物,来作为灵感的来源。也就是说,他们的焦点,也不是对谁都集中,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关注的那些人物,必然他们的外显行为区别于他们常见的日常经验,如果是司空见惯,作家也很难被激活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创作欲。
你哪怕是再出色的作家,再对人感兴趣,他也做不到对任何一个人感兴趣,他只对某些特别的,他眼中特别的人物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会开始在脑中思考,这个人经历过什么,为什么现在是这样,他是什么职业,等等的素材就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去配这个注意到的外显行为。一个崭新的人物可能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下诞生了。
所以,要有一定的特别性,对于小说家才行。但是观察到这种特别性,他们就会开始思考和想象,聚焦脑中的素材,这个过程,我认为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人的不断挖掘。为什么?
因为你要建构他的成长过程,建构他的生活轨迹,建构他的性格特点,性格优缺点,建构他的家庭,还有他的行为习惯和成长过程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你都是要以人的基本生长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你不能说他从小没经历过某个事,但是却对某个行为和事件有深刻理解,这在人的发展常理上说不通。因为小说是要写人物,写人物,就要符合一个人的基本成长发展规律,尤其是心理成长发展规律,这是一个人物的根本生命力。违背心理发展规律,你的人物就是站不稳的。
以上,我们说到小说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察人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学家是观察人的外在行为,同时也会探索他的思维方式,为何这么作为,是具体的、真实的观察这个人的内外。而小说家,可能只是好奇的观察着他所感兴趣的外显行为的个体表现,而不一定会真实的接触这个人(当然也会有去接触的),他对人物和故事的创作灵感,是外在观察和这种感官信息在头脑中与自己已有的素材之间的创造性结合。
小说家创造的人物,很可能是外在行为表现是他所观察的那个个体,但是背后的成长经历、性格、思维方式、职业、受教育水平、说话风格、生活习惯、人际交往风格、兴趣爱好等等,就像玩游戏,我们要建立一个人物,就需要建立这个人物的各种属性值,不同的人物,“敏捷”、“智力”、“力量”不同。
从某个角度来讲,小说家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个是没问题的,因为建构一个人物,就是一种创作。当然还会有故事的创作,因为我们主要谈人物,谈小说家与心理学,所以更多集中在人身上。
而心理学家和小说家的相似性,恰恰就是这种对于人性的关注和思考。心理学家,更多的是以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为研究对象,探寻人性的特点和规律。而小说家,更多的是包含了他个人自身对于人性的理解。这更多的是结合他自身的成长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他不会像心理学家,必须固定真实实际的统一在一个个的现实个体上去研究,他们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是一点一滴的,在他们的成长生活经历中的,阅读中的,受教育过程中的,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中去感受和思考的。
而有些时候,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也可能包含了小说家本身脑中对于他认为的“人性应该是怎样的”的答案,以及在一些情景下,“人性应该怎样去表现他的善或恶”的一种理解。这里的应该,都是结合了小说家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的,这并不是像心理学家,我做了一个实验,或者做了一个测量,测试出人在这种情况下,是这么表现,那种情况下,是那么表现。
但是,如果一个人物要想写的出彩,深刻,我们在上篇文章也说过,需要对人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特点有所了解,否则你写的人物,动不动就是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没有一点缺点和毛病,或者说,一路很顺,没有挫折,一生幸福。这种想象力,可能在童话世界里,给孩子看的书中会出现,但是如果是写小说,给成年人看,这种人物设定显然没有吸引力,也缺乏生命力。看似在塑造一个人物,但是实际可能是在塑造一个他心中的上帝。
好的小说家,能塑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小说家,一般来讲应该都对人性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很深刻的理解,且能够在小说中体现他的这种理解。我们看很多电视剧编剧,很多都需要了解心理学,或者有心理学顾问,包括电影现在也在有这种需求,也是想如何能够更好的反映真实的人性规律。当然,艺术创作,总是要有一些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太过真实,可能也会少戏剧冲突性,所以真实与戏剧中间,就要考虑一个平衡。而心理学家有一些研究,也是会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分析说明对象。实际这两个领域的交叉,早就已经有,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营养。
综上,对人性的理解,一方面心理学是很好的工具,另一方面,其实好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帮助人去理解和思考人性的很好的方式。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以人为研究和关注对象,且都对人感兴趣。但我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更为直接,更为首要,且更容易用在了解自己和他人身上。而读小说,间接一些,通过阅读不同人物,来对照自己和身边人,从而获得启发。但因为好小说带有艺术性,阅读中如果语言幽默、优美、包含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激发人的好奇心,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所以很多人会阅读小说。读小说好处太多,这里不去展开。我们更多是从了解和思考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