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锐的科技新媒体36氪在2015年曾出过一本名为《我》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访谈合集,囊括了现今我们熟悉的各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是时,国外的有Airbnb(空中食宿)、Uber(优步)市值已超过十亿,而国内的滴滴、快滴、饿了么等则获得了巨额风头融资或政府的支持,成为了互联网“我”时代的成功代表,共享经济亦成为草根创业的新兴方向。
只要有想法,通过互联网,别人口袋里的钱便可以落入自己的,这大抵便是《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作者汤姆·斯利原作名“What’s yours is mine”的本意之一,你的便是“我”的,互联网的“我”时代包括了多层含义:作为消费者的“我”获得资源,作为共享者的“我”获得金钱,作为平台提供创业者的“我”坐收渔利,每个人似乎都是赢家。
那么,共享经济到底是什么?
汤姆·斯利给出的定义是:“共享经济是一波新生业务,它利用互联网将顾客和服务供应商匹配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交易”,就像你有故事我有酒,互联网让我们相遇,达成各取所需,听上去美如乌托邦。
共享经济有多好?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微创业者”,以互联网为纽带,信任为纽带,构建一种甚至可以取代主流商业的可持续模式,将先前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更好地加以利用。《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所讨论的两家共享经济的翘楚:Airbnb和Uber,也是有此理想的企业,至少曾经是。Airbnb在公开声明与市场营销中都积极倡导“一个田园般的共享城市”,而Uber则旨在让城市的交通更自由便捷,到处可以“搭便车”。大抵便是想到了这样的愿景,著名作家博茨曼在TED演讲中将共享经济形容为“重新发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丢掉的人性”的田园牧歌。
然而,共享经济真的有那么好么?
每个人只消享受其红利,而无需为此付出很多。在读完《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后,对于共享经济的迷信则能袪除一半,其存在必有合理性,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均挑战重重。
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便在于监管,这是低门槛进入必然引起的问题。目前共享经济的巨子,无论是书中提到的Airbnb和Uber,还是国内的滴滴、饿了么等均采取评分系统,作为消费者,用手投票决定资源提供者的“信誉”,看起来颇为合情合理。汤姆·斯利则一阵见血地指出评分系统作为“人们根据网上信息和其他人的评价来建立信任”的载体本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评价系统正在侵蚀着共享经济号称珍视的人际关系”。这大概是这本书最震撼我的一个观点,不过汤姆博士的两点理由还是比较让人认同的,其一,“只有当证词是公正的且没有串通或报复的嫌疑的时候,声誉才是有效的”,在目前的评分系统中,存在大量有为公平公正的“刷分”行为。在去年复旦一位老师所做的“专车司机系列访谈”调查中,同样证实了这一情况:一位老司机坦言,优步的奖励促销砸的钱里大概有80%是被刷单刷掉的。而真正的单子来了,由于会影响他们刷单,他们反而不想接了,甚至自嘲“好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被我们中国人玩坏了”。其二,即使没有刻意人为影响,评分也未必可靠。经过研究,汤姆·斯利发现人们的评分行为呈“J型曲线”,即大部分善良的人会打满分,而少数差评将大幅度影响全局。一个4.9分的房源与一个4.8的房源,也许并没有什么差异。此外,人们还会在打分时表现出从众心理,根据现有评分来进行打分,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目前五星制的粗糙打分模式下,其实表达看法的空间本来就很小,更多时候则是跟着感觉走。基于感性的评分系统,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靠谱。
忽然想起一个关于评分系统的题外话,在《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中,正是呈现了评分系统扭曲人性的极端情况。在那个世界里,不仅服务依赖于打分系统,人们为一切打分,包括人,而每个人的分数决定了他们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向来信用良好的女主,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的评分,却因为机缘巧合,一天之内万劫不复。如若完全不加思考地依赖评分系统,这也许也会是共享经济的未来。评分成为了另一种不平等,成为了阶级,如汤姆·斯利所描述的“来自地狱的老板”的模样。
回归正题,对于共享经济的挑战,其次是算法精确程度的悖论。共享经济的关键词之一便是“匹配”,以优选为前提。而何为“优选”,则需要动用互联网大数据黑科技。算法的精确程度,取决于采集的数据,如果采多了,则侵犯隐私,让参与者感到不安全;而采少了,则将优选等同于随机,让参与者感到不靠谱,同样无法体验良好。
对于共享经济,谁是受益者,谁又是受害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毋庸置疑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共享经济,同样是对人性的考验,想想那些树上的共享单车,不禁一身冷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共享经济终将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