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爸爸
自从有了孩子,焦虑就像幽灵一般,伴随着我们每一位父母的每一天。
在我有了孩子后,心态跟大家一样,从给孩子买什么尿布,喂什么奶粉,用什么沐浴露就开始操心;孩子一天天长大,会爬了,会走了,焦虑感不仅没有由此减轻,反而更加严重:要不要用学步车,要不要用闪卡、识字卡,买什么书籍和玩具,去哪些早教机构等,然后又开始焦虑以后上什么样的幼儿园,上什么小学,去哪里买学位房。。。
我们应该过这样的日子吗?我们的焦虑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这两个问题在孩子3岁上幼儿园前就一直隐隐约约地盘旋在我的脑海中,如今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二年级,可以说,如今的我已经几乎没有太多焦虑感了,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想清楚了我育儿的目标,以及孩子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
焦虑来自于我们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理想期待,这种期待包括了很多方面,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健康,从兴趣爱好到考试分数,从出国留学到结婚生子。
我们把自己当成了上帝,想要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给他/她最好的安排,让他/她能顺顺利利、一路平坦地走好这一生。
我总是跟身边的朋友说,焦虑的原因是你对孩子的成长想的太多,附加了太多不该附加的东西。
尤其是普遍存在的“赢在起跑线”思维,不但要求孩子起跑要赢,更要在起跑后不能落后于人,最好从开始就一路领先,一直领先一辈子。
我想说,这种过度竞争的思维,会害死人!
我不否认这个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但竞争的本质永远不是快、慢,不是孩子多做了多少题,而是孩子身上的爱心、诚实、正直、协作性、帮助别人的意愿、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对于学习的真正热爱,对兴趣发展的持续努力等等。
这些孩子天生带来的品质,需要我们更多的保护、尊重和引导,这些素质恰恰是未来孩子参与竞争时最大的竞争力,而这些,大多数并不是学校考试能培养的。
当我把这个逻辑想明白后,我感觉自己完全释然了。
学校按照他的那一套模式教育孩子,有他自己的逻辑,这无可厚非,但从我们每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尽可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
有着这种自由,孩子的独特性和兴趣才能有机会获得发展,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人。
焦虑对孩子成长无益,反而有害,那么为何还要焦虑?
孩子的感觉是敏锐的,你的焦虑会影响到他的每一天,有百害无一利害
心态上的焦虑,会直接反映在父母的表情、语言和行为上,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
当孩子总是被催促着要快点、快点时,他就会想,为何父母总是催促我,一定是我自己做的不好,长此以往,会让孩子的自信受到伤害。
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会受到反向激励:父母让我快点,我就快点,让父母不担心,不催促。
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析来看,这样的孩子是非常少数的,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逻辑是当父母责怪时,会从自身角度进行反思。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速度快,对孩子学习真的好吗?
很多东西的学习,是靠时间的积累、理解的沉淀、持续的坚持而获得的,比如阅读,你能要求孩子每天读一本书吗?或许孩子在你的压力下能读完,但他到底能吸收多少?他对阅读的兴趣是否增强了还是被伤害了?这些因素,我们作为父母有去思考过吗?
我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我从不会拿着路线图要求孩子循序渐进去看完所有的展馆,也不会要求孩子在多少时间内看完,但在博物馆里,我能看到太多妈妈着急地拉着孩子看完这个看那个,跑着看,一路讲,恨不得一天内就让孩子把博物馆的内容都装下去。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参观博物馆的真正乐趣,以后估计他也不想来了!
您想想,像这种我们活活把一件好事办坏的案例,还少吗?
我们需要的是思维的转变,彻底抛弃掉焦虑,平静而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独特的孩子,一个跟别的孩子完全不同的孩子,这就足够了。
心态坦然,放缓节奏,陪伴孩子
如今的我,真的能做到心态坦然,放缓节奏,全身心地去陪伴孩子,请记住,是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拿阅读来举例,我从不会要求孩子按书单来读书,我的做法是带孩子去书店和图书馆看书,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然后和她一起看,一起交流,一起享受书中的内容,让阅读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而不是靠我的要求。
我也不会要求孩子每个学期读多少本书,就像上面所说,读书的快慢,只是不同孩子的不同习惯,读的慢有读的慢的好处,孩子反而能够细细的琢磨和体味书本的内容和韵味。
再比如旅行,我是一个敢于请假带孩子出去旅行和徒步的人,因为我知道,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孩子成长中真正的财富,和孩子去看遍大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交流,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请假三两天,带上孩子去旅行,请问,你这个小小的勇气吗?
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我们做到心态的调整,如果你总想着你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要考一百分,都要考第一名,你不可能有这种心态。
一百分真的这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