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隋炀帝,被贴上“昏君”的标签由来已久。为什么说他是昏君,一是弑父淫母道德败坏,二是挥霍无度劳民伤财,三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仅此三点,便将隋炀帝这一生盖棺定论。但是,当你更深入的去了解历史,这个“昏君”的标签贴的对或不对,你可能就有了新的思考。
杨广并不是隋文帝的嫡长子,当时的太子是他哥哥。如果你不否定隋文帝基本的判断能力,那么,若杨广真的如此昏庸的话,又是怎么扫清障碍、一步步称帝的呢?难道就靠他的凶残、暴力、狠毒?
非也非也。杨广能够在帝王争夺战中胜出,绝对靠的是文韬武略、众望所归。在文学的造诣上可以看看他的这首诗。“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这描写的是当时隋炀帝开通丝绸之路后的心情,可见他内心的自豪,也足以说明隋炀帝个人的文学修养。
再说到他的武功,隋平南陈,北却突厥,杨广作为出征的主帅,“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正是因为杨广在太子期间,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才铺就了他登上帝位的道路。要知道,达成天下一统的,除了之前的秦始皇和之后的成吉思汗,那就是隋炀帝,而他当时年仅20岁。
杨广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聪明之处,就是他,开创了后来被封建王朝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虽然在现代,科举制早被我们口诛笔伐,但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科举制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在此之前,门阀垄断了朝廷的仕途,普通的贫寒子弟始终被排斥在核心权力之外。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袭门阀的垄断,有效打通了国家人才流通的渠道。在中国这么原始的帝制下,产生这样完备和发达的官僚制度,也是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
既然是这样有才能、又是朝野属望之人,为什么当上皇帝后却成了“昏君”?难道杨广之前就是在作秀吗?其实,这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杨广个人的悲剧。
杨广登帝后年号“大业”,这说明杨广是个非常有抱负的人,他希望在自己统治期间能够达成自己的丰功伟绩,可是,偏偏,造化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杨广在不断的错误中走完一生。
上面说到隋炀帝三大过错。第一点是说他道德败坏,弑父杀兄,淫母奸嫂。这一点多半是野史在推波助澜,后代的帝王更是乐于把杨广描述成一个道德败坏者。这只能说历史往往由权力者撰写。你看唐明皇和杨玉环,人们还津津乐道他们的爱情故事,白居易还写长恨歌说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俨然成为爱情的化身,还有谁记得杨玉环还是唐明皇从自己儿子手中抢来的呢。所以,李隆基是成功者,他的道德就高尚了一些,杨广是失败者,他的道德就低下了很多。
第二点挥霍无度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为贪图享乐更是修建了大运河。为此,上百万人耽误农时,导致民不聊生,更是有无数人死在在修建的过程中。呜呼哀哉,这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导火索。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修建洛阳和大运河,固然有杨广贪图享乐的盲目扩张,更深层地的原因就在于杨广的“大业”心愿。他大概也以为自己是千古一帝吧,想要去成就这帝王美名,却偏偏把劲儿使大了,导致国家元气大伤,也为自己带来了最后凄惶死去的灾难。
再回过头来说,修建洛阳和大运河,从客观上来说是一个错误,但是却成为一件功在千秋、惠及后代的好事。洛阳新城为后代所用,大运河成为连通南北的重要水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往来。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直到清朝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在此后一千多年时间里都发挥着重要的经济联通作用。而且,不经意的,杨广他老人家还给咱中国涨了不少面,国外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什么的,修建的时间可是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中国在这么早的时间修建出大运河这样的伟大工程,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的话,不得不说杨广还是很给力的。
第三点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前面说了杨广在当太子的时候,数次征战沙场,实现天下一统的局面。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在杨广这里得以终结。杨广作为一个一统天下者,不得不说他犯了骄傲的毛病,在国家刚刚达成“分久必合”的状态下没有休养生息,而是兴百万大兵,屡次征战辽东。
战争的失败对于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杨广来讲也是一场毁灭。他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胜利者,但此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对杨广精神上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果说杨广前半生属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后半生他就真的有些是自我麻痹了。他的励精图治慢慢变成任用奸佞、杀人取乐。
杨广这一生不得不说是悲剧的。他一统天下,修建运河,创建科举制,他是一个开创式的奇才,却不得不咽下自己所酿的苦酒,身负千年骂名,618年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等缢杀,隋朝灭亡。呜呼哀哉!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主张的“无为”,恰好点明杨广悲剧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太过“有为”!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他都必须把自己的能力处置在现实中去,盲目的狂傲,不仅导致个人的失败,更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你越是站的高,只怕是罪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