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妈妈,我长大想当个开冰淇淋车的人。”
我:“不错哦,边听音乐边开车,
而且每一个从你手中接过冰淇淋的小朋友都好开心!”
孩子:“妈妈,我长大想当个开冰淇淋车的人。”
回答一:“吃、吃、吃,你就知道吃,没出息!”(贬低挖苦型)
回答二:“那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连冰淇淋车都开不了。”(学习挂钩型)
回答三:“长大开什么冰淇淋车呀,咱们要开就开法拉利!”(强加赋予型)
在所罗门群岛上,如果人们需要开辟森林用作耕地时,他们不需要用工具去砍树,只是一群人围在树旁不停地大声喊叫、咒骂,不用很长时间,树便会干枯倒地……
其实,每一种生物都是从别人的看法中发现自己的,树如此,孩子亦如此。而不愉快的思想,总带着消极或疾病。因此,我们与孩子对话,只有美好的思想、积极的语言,才能为他们的人生强化信心,成为孩子成功的助燃剂!
德国在宪法里明文规定,不能提前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六岁之前,成长的规律是体验,是快乐。常常试图灌输孩子各种知识和技能,任何事情都和学习挂钩,很可能会抹杀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兴趣。然而,只有兴趣和机会的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真理、学识、智慧和美的追求。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成为一个能为他人带来温暖、会思考、有情趣的人,比考一百分要重要得多。人生一等的价值观,不是眼前的成绩单,不是拥有的物质,而是我们过得幸福,并能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家三毛自小便特立独行,立志长大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地如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老师很生气,让三毛重写。她修改为:“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夏天卖冰棒,冬天卖烤红薯的街头小贩,一面做生意,一面可以顺便看看沿街的垃圾箱里,有没有被人丢弃的好东西……”老师依旧划了个大红叉,叫她重写……最终,三毛将志愿写成:“我长大要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老师看了十分感动,批了个甲,欣慰地说:“这才是一个有理想,不辜负父母期望的志愿。”
回顾三毛的一生,虽然没有真正以拾荒为职业,但她终其一生保留了自己的本心,成为”沙漠拾荒”的旅行家,成为美好、浪漫而艺术的生活作家。
其实,每一个关于孩子未来的想象中,可能已经包含了他的优势、热情和兴趣,而这些就是童年里他们内心种下的那颗最珍贵的种子。
梦想的存在不仅仅就是为了去实现它,它的存在还是一种引导,引导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前行。而在追寻梦想的旅程中,风景才是最美好的。当我们对孩子少了些限制,多了些活泼,你会发现人生最美的时光,就是亲子共度的那一程又一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