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李言蹊、李玲利,公共管理学院通讯员:高语蔚)
巍巍麓山下,滔滔湘水旁。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内,走进橘子洲街道新民路小巷,有一座被称为“刘家台子”的简朴农舍。1918年,在这个不起眼的农舍小院里,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组建了新民学会--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8月13日上午,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学干部赴长沙新民学会旧址与衡阳湘南学联会旧址社会实践团前往新民学会成立旧址进行了参观调研。
从题有“沩痴寄庐”匾额的大门迈入,迎面而入的便是呈凹字形对称分布的旧址,堂屋、左右厢房、厨房、碓屋等排列其中。据讲解员介绍,原会址属于清代穿斗式民居建筑,为宁乡籍人刘氏为守墓盖的一栋墓庐屋。1917年至1919年,蔡和森全家迁居于此,现旧址按原貌复原了旧有房屋并新增设了辅助陈列室。
据了解,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未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全国人民由于国内各派军阀的互相掠夺而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自那时起,包括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在内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满于中国社会的黑暗,探寻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王船山、曾国藩的示范作用下,秉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以“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的倡议,在蔡和森家中聚会,正式组建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
步入陈列室,一幅浮雕画跃然眼前,浮雕画上方镌刻着“改造中国与世界”七个大字,无声却有力地昭示着陈列馆内的活动史迹。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们跨越了时间,见证了新民学会的萌芽、挫折、成长和壮大。
“故步自封、一成不变永远无法取得成功。新民学会提出‘向外发展’的方针绝非一时兴起,事实已经证明正是由于新民学会‘另辟道路’,兼顾国内国外,才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建党先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辈青年应赓续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多多奋斗,多多发声,续前人之梦想,绘宏伟之蓝图。”实践团成员苏馨说道。
本次实地调研参观让实践团成员们对新民学会成立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学联精神有了深入了解。百余年前,无数青年学子、仁人志士为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当时代的接力棒传送到我辈青年手中,广大青年仍需“燃烧”青春,用热血和决心为时代绘出更华丽的画卷。实践团成员们表示身为团学干部,应发挥带头作用,将从自身做起,传承好前人之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