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几乎就没怎么上课,今天想着一定要读《再塑生命的人》,结果发现周五下午的第2节并不适合上新课课,这一堂课是这么多天最不理想的一堂课。
中学课本中选的每一篇课文,如果你细细去了解,其作者的人生都是十分震撼的。比如《论语》里记录的言行简直就是肺腑之言,能听进去几句你也会成为一个不简单的人。史铁生、海伦.凯勒几乎是生命的奇迹,鲁迅先生是民族的脊梁,他儿时的童真童趣让我们深受感染于漪老师是“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她的成长之路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泰戈尔,冰心的文字是那样的灵动而隽永,饱含对生命的热爱。是的,当我过尽千帆,来阅读这些用生命淬炼出的文字,几乎可以触摸到生命的悸动。课本也并不是我们捧在手上那样轻飘飘,而是如此地沉甸甸!
带着这样的感动,我执教了《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我放弃了职称资料的整理,一上午都在备课,都在咀嚼文字,修改PPT。
通过人物不同凡响的一生,马克吐温的评价来导入新课,用表格梳理事件,用诵读咀嚼文字,沉浸式地领悟的情感,用反复的追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是谁再塑了生命呢?生命只有一次,再塑的含义是什么呢?生命是如何再塑的?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老师?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学生?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根据经验,一般来说,备课到这般地步,课堂不要说有多精彩,一般也会毫无问题。
但是这一堂课却非常奇怪,学生读课文气息奄奄,问了问题也基本启而不发,更有甚者很多学生都在左顾右盼,一节课收效甚微,预期的思想碰撞根本就没有出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可能星期五下午的第二节课真的不适合上新课,学生盼望的是回家,归心似箭。而我着急的是怎么样上完新课,内心焦虑,这二者的心理状态根本就不匹配。
2、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在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将学习氛围拉满。
3、被PPT所束缚,没有及时打乱预设,从学生已有和心理认知出发,去调整课堂节奏。
4、对学生期望太高,对所要达成的目标没有及时做出调整,降低学习重心。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备课要充分课,教学要适度,思路要简洁,要因学施教,有舍才会有得,但是这一节课我却几乎忘了这一点。
教A班学生可能会获得世俗的成功,功利化的成就。但教B班学生是一种挑战,大凡在教学上有所成就的人,他们所获得的教育智慧,往往来自于乡村教育,底层子弟,B班学生。因为他们产生的问题最接地气,他们产生问题的速度往往会超过教师成长的速度,需要教师时时做出反省。李镇西老师就曾经说过,当你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不要心急,不要放弃,而是将它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