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这件“一劳永逸”的事,便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拥有强劲的学习力。
双十一的时候不知道买啥,囤了一堆一直想看的书,其中一本便是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从十二月中旬开始阅读,断断续续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看完。
自我提升类的书看过很多,能够系统性的阐述学习方法论,这是第一本。
与其他自我提升或成长类书籍相不同,书里更多是值得思考的底层逻辑,以及最具操作性的系统性学习方法论。简单说,它不仅告诉你什么是学习(what)、为什么学习(why)、而且还从底层逻辑系统性地告诉你怎样去学习(how)。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思维真正日渐固化,不明白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这本书就是答案。(关于思维固化,上一篇文章有提到 可查看:毕业两年,限制你想象力的真的不是贫穷丨100人借款计划)
接下来,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理一理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书中提出一个核心的概念“临界知识”,全书的内容,可以看作都是围绕这个概率来展开论述。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什么是临界知识?
2.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3.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4.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5.核心临界知识及应用
一、什么是临界知识
在讲述什么是临界知识之前,作者先交代了两个背景。
一个是时代背景。在当今这个时代,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不再是认知的数量,也不是认知的速度,而是认知的深度。所谓认知深度,就是在分析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时,能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而我们做知识管理的核心,无非就是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第二个背景是当前多数人都面临的困境。为什么读了怎么多书,懂得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掉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的“认知效率”,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学习的是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了解问题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底层逻辑,看不清问题表象后的实质。
但是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我们无法意识到很多新的问题不过是旧的问题换了个包装了而已,多以我们也看似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忙碌,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而如何提高认知深度,避免上述“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答案就是,学习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就是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能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的底层规律。掌握临界知识,便能开启“少即是多”“四两拔千斤”模式,从而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要学习临界知识,首先要意识到,如果只是为了学习效率的小幅提升,我们可能只需掌握或改进一些新方法;但如果想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质变,就一定会涉及到底层认知的改变,比如:你相信什么,你如何看待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等。
而对于学习临界知识,首先要掌握两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1)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过去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就会激起我们的习惯性防卫。要想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要学会绿灯思维,关键是要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把别人对“我的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的质疑。我的进步,来自于“我的观点”的改进,所以遇到挑战时,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建议下改进的更好?
(2)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要想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在具体学习时,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把大量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讲完影响掌握临界知识的心态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具体的方法层面。再讲具体方法之前,作者提出了一个整本书都会反复强调的重要概念:“假设”。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而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来的。
那具体该怎样怎样去学习临界知识呢?作者结合自己实践提出了最常用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如果想看问题深刻、准确,让我们假设的质量得到提升,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知识误区、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并且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那如何才能提升反思能力呢?书中给出了三个方法: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2)以教为学。教别人的过程也是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因为要教别人,就要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别人提出的问题、质疑,而让自己认知更全面。教的过程表面是知识输出,实际上是换一种方式来帮助我们学习。
(3)刻意练习。即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大量持续专注的练习。要想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把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问题吃透;将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单元能力之间构建认知框架,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从而在思考过程找中,极大的提升认知效率,和认识深度。
前面是学习临界知识的理念和方法,那在具体执行当中,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技巧呢?书中提出了三个技巧(也可理解为需要养成的习惯):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
(1)记录。如实地记录下每天发生的重要的事情,包括对这些事的情绪和感受,以及自己思考的过程。这样的好处一个是当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可以与过去形成对比,避免陷入之前的错误,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定一方面,记录的过程是联系、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过程中的主动思考,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从而看到自己思维的陷阱,学到更深层的规律。长期以往,提升学习能力。
(2)定期回顾。记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记录之后的定期回顾,反思、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这是让过去的记录与反思价值增值的过程,可以让今天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在未来变得动人而有启发。具体方式可以分为周/月回顾、年度回顾和五年以上回顾,每个阶段的回顾侧重点不同,周/月回顾侧重于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侧重于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侧重于探索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3)付费购买。这个时代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时间。通过付费购买的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节约自己筛选的时间,从而用更多的有效时间提升自己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数量。
三、如何找到临界知识
虽说临界知识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具体该怎样寻找呢?这里有5个实用的方法: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无论是营销、金融、法律等,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书籍,从众寻找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当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后,都会联系起来。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不仅仅是记住结论,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的出处,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能够用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第一性原理)
(4)没有解释的时候,就想办法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给出合理化假设,再通过持续的发现和自我否定,同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获得新的临界知识。
(5)学习容易产生临界知识的硬学科。比如数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
以上,都是从“术”的层面阐述如何找到临界知识,而从“道”的层面来讲,要找到临界知识,你必须依靠内心的热情和好奇心。
四、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知道了怎样学习临界知识,以及怎样找到临界知识,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作者给出了以下三种方法:
(1)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寻找不同的场景,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找不到怎么多场景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利用他人的经历和总结,在短时间内找到大量不同的场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大量刻意练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2)在不同的时间下应用。掌握临界知识,不及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了解事情的基本发展规律(临界知识),从底层规律层面重新定义问题,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和提高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对未来事情的预测)。
(3)构建能力圈。通过对临界知识的认知,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深耕优势,长期积累,同时让自己能力配得上自己的欲望,最终在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更多更正确、重要的决定。
五、核心临界知识及应用
前面的内容重点从整体视角和底层原理上讲述了临界知识,最后一章则是介绍了具体的临界知识。虽然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学习框架柱组建自己的临界知识,但确实有不少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具体有哪些呢?作者举例了这几个:
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圈思维、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具体的解释这里就不做阐述了,书中的都写的比较容易理解,大家可自行翻阅相关书籍,或Google搜索进行横向阅读。
六、总结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和总结。
客观来讲,这本书算不上经典。书中依然有不少在我看来逻辑混乱,观点并不认同的地方。
而如果你阅读过更多其他经典作品,比如《穷查理宝典》《反脆弱》《影响力》等,你会发现书里的诸多观点,其实是作者从这些书里提取,结合自己思考和实践后的一个整合。比如“临界知识”,在我理解中就是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安全空间”就是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以及“穷人思维”、“幸存者偏见”、“习惯性防伪”等等,都是早已存在的概念,所以在阅读时候,也在不停地告诫自己,切勿被新概率所迷惑。
不过这个在这里并不重要,就像开篇说的,这本书与其他自我提升或成长类书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内容的可执行性。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只需关注它对自己有用的点就行了。 而对于书中的内容,对我自己接下来行动最大的三个启发是:
(1)学习现阶段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读书方法。即不追求数量,也不追求读完,而是带着目的极其功利的阅读。同时,放慢速度,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打通知识阻塞,让阅读事半功倍。
(2)学习其超强的反思能力。把生活案例化,不让思考只停留在表面,有意识地跳出自己思考的“舒适区”。
(3)训练用底层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模型,并练习通过它来分析问题和做决策。
以上三点,都是2018年要去刻意练习的事。 属于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但优先级排第一。
运用规律要远比总结规律难,这本书从读完到整理内容只花了一周多时间,但真正要去实践,并养成习惯,可能要花上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