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继续介绍7~12岁孩子的另外三大特征:
- 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影响人是老师
- 孩子主要的心理需求还是玩
- 孩子对抽象事物思考能力弱
第六大特征: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影响人是老师
孩子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和学好这门学科。相反,孩子也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相应的那门功课。
你上学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呢?
老师的负面评价对于孩子是很有杀伤力的。
首先,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这条不用解释了哈。
还有一层更有杀伤力的影响:老师对一个孩子的负面评价,会影响到班里的其他孩子,他们会孤立这个孩子、让这个孩子在班里被边缘化,丧失归属感。对于学龄孩子来说,被同伴孤立,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父母要经常关注:
- 孩子如何评价老师
- 老师在班级里如何评价孩子
父母要做孩子的加油站、和橡皮擦。
我很喜欢这个比喻。
第一次听到“加油站”这个比喻,是在之前陈默老师的亲子课里面,非常受启发。P.S. 陈默老师的课也是干货满满,晚点整理完笔记分享。
橡皮擦:意思就是要用爱和鼓励,擦掉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保护好小小的幼苗。
第七大特征:孩子主要的心理需求还是玩
只需要记住一句话:12岁以前疯玩过的孩子,以后通常都发展得很好,并且会有很强的内在生发动力。
老师分享她在个案中碰到的厌学孩子,有好多都是曾经的学霸。
有一位男生,在重点高中就读。之前小学、初中,一路都是很好的成绩,父母也很骄傲。忽然某一天,学霸开始厌学,完全不想读书,整天打游戏。父母要断网,他说:你试试看断网,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父母送他去看心理咨询师。他说:他们(父母)从幼儿园就开始让我补课、刷题。我现在不想读了,我太累了,我要把失去的童年补回来。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知道:孩子想玩是很正常的。这就是本能,属于正常的生理需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无法做到一气呵成,他们需要“停顿”和“留白”。
我们要了解、尊重孩子这个正常的生理需求。每天让孩子有时间玩,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去讨论如何平衡玩和学习的时间。
还有一个重要的认知:玩和学习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玩”中需要用到的很多能力,比如专注力、创造力、自信力、抗挫力、思考力、探索力,这些都可以完美迁移到学习中。
第八大特征:孩子对抽象事物思考能力弱
家长需要记住:孩子对“看不见的事物”无法思考。
什么美好生活、什么梦想,孩子是不理解的。孩子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有体验的东西,有感觉。
你和他讲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生活,他是不理解的。你和对着他滔滔不绝地讲各种人生道理、向他描述各种对未来的展望,他都是不!理!解!的。
你直接把他拉到马路边,看到一个乞丐,跟他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他一样要饭,这样孩子还能理解一点。当然,这样做不太厚道。只是打个比方,方便大家理解。
我家三岁的弟弟把食物扔在地上,爸爸会跟他讲:你这样很浪费。
我会说:你不要跟弟弟讲浪费,因为他根本就不理解。你只要告诉他,食物要放在碗里面,就可以了。(这里还有另一个知识点:要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因为人脑是无法处理“不要”这个概念的。)
当然,爸爸不认同我的说法。他觉得正是因为弟弟不理解什么是“浪费”,才需要和他讲,讲了才会理解。(OMG,你在试图教一个三岁的小朋友什么是“浪费”,good luck。)
每当碰到这样的情景,我只能说:好吧。
发生任何冲突,牢记第一条,家庭的安定团结最重要。阿弥陀佛🙏
注意:这里说的“孩子对抽象事物思考能力弱”,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
12岁以后,孩子的演绎推理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他才开始对“可能”、对“抽象事物”进行思考。
让孩子过早学习归纳好的概念,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家长要有耐心,等待一朵花开。
7~12岁孩子的八大特征:
总结一下,7~12岁孩子的八大特征:
- 勤奋 vs 自卑
- 自主 vs 依赖
- 依靠感情做事
- 顺从意愿强
- 孩子是通过情绪(感觉)来学习的
- 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影响人是老师
- 孩子主要的心理需求还是玩
- 孩子对抽象事物思考能力弱
下一篇把最后两条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