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师要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
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浅是肖老师对文本解读深入浅出,看似浅浅地教,实则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引发学生自主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悄无声息地引入了文本解读的深处,看似浅教,即是深、妙地教语文。
《一棵小桃树》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托物言志散文,选入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里。在本单元里,它是一篇自读课文,在部编版教材里,编者为自读课文设计了课后自读提示和旁批,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一环节:肖老师就利用旁批展开了教学,本篇文章一共有五个旁批。肖老师让学生找出提问的旁批,第三、四、五个批注,让学生自读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开始自读并饶有兴趣的回答自己解决的问题。肖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读中带思,对问题有个性化的思考。如:“我”也要开花,作者也要开花!同学们,旁批里面总会有些词在提醒你读书和思考,这个词在这里就是什么呀?对,“仅仅”(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启发)还如:让学生互评时,肖老师说:他说得特别好,你就要特别好地去赞美!哪里好?(引导学生要从自己的感受评价别人的回答)这也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的引导。
(这一环节由三个带问题的旁批让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了感知)
第二环节:重点研读“没出息的小桃树”这个旁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小桃树“没出息”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对“瘦瘦的”、“黄黄的”叠词,“拱”动词、“紧抱”形容词、“竟”副词等个性化的思考和理解,学生读出了一个很不自信、可怜、无助、孤独,但很坚强的小桃树。这一环节由“没出息”来解读小桃树,让学生理解作者表面写小桃树,实则写人。通过对小桃树“没出息”的解读,进一步理解作者自己人生的不顺利。
第三个环节:肖老师紧接着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写这棵小桃树?这么多次地出现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目的究竟何在呢?在前一环节对小桃树的解读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回答了,这就是在写自己。小桃树的命运就是作者的命运,点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托物言志。
(这两个环节对小桃树“没出息”重点解读,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解读批注一:寻常的情境,不寻常的情感
作者开篇这样写道:“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肖老师就用这句话设计了一个深入文本的发散性问题,也是对文章主旨深层的思考。问题:贾平凹先生常常想写一篇文章给他的小桃树,可是终究没有写就“一个字来”。那如果贾平凹先生只能写一个字儿,来代表自己对小桃树内心的情感,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儿?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字,也可以自己想出来的。学生在深度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用“念、好、怜、美、我、梦”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深层的解读。
肖老师的课堂设计紧贴文本,并没有为了出新设置新奇的问题。他的课堂抓手就是旁批,依旁批而行,巧妙地设计了呈阶梯状的四个环节。乍一看肖老师的课堂设计极浅,实则深,每个问题都上升到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这里面蕴含了肖老师的教学智慧。从这节课里也看到了语文导读教学原则: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