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究有一天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是一件坏事吗?
这是朋友圈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句子,之前每次看到都觉得这个问题不用思考,当然是一件坏事。一直到前几天看到有人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听完之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以下文字你可以暂且理解为是一篇观后感。
1
每个人都见过婴儿,你见到婴儿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我想除了可爱,大部分人对婴儿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饿了就大哭,饱了就睡觉。
事实上我们谁都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人性和动物性的部分,这是矛盾的来源。何为长大?长大就是我允许动物性随着我的血液流动,遍布我的心脏大脑,四肢百骸,但我也引导它和人性的部分慢慢抗争,相互融合和妥协。而青春的乐趣在于我们对自己拥有青春这件事浑然不知,我们对于青春转瞬即逝这件事浑然不知,我们对于青春逝去再也回不来这件事浑然不知,甚至对我们浑然不知这件事,也是浑然不知。
我无法用我无知时候的标准再来衡量知识丰富之后尝试过的人生与见识到的世界,这其中必然会有落差,而这个落差,是我们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所不能理解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另外的样子,这绝不是一件坏事,它恰恰说明我已经成长了。
回头想我们小时候讨厌的是什么,怕现在早已说不清楚,如果现如今还以原来的价值标准判断,我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
我那时讨厌的事物虽然还有意义,但早没有了道理。
所以当我终究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也许真的不是我活错了,而是当初讨厌错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小时候讨厌的事情不一定都是错的,很多是非观和价值观并不会随着长大而改变,就比如我小时候就讨厌说谎。但是你小时候辨认谎言的标准还和现在相同吗?小时候妈妈对你说:
这个给你吃,妈妈不饿!
这算是谎言吗?
2
我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怀念小时候,羡慕自己也曾有过无知也无畏的状态。但最终在我们身上随时间累积的不只有经验,也多了怯懦,懂得多了,害怕的事物也就多了,我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畏首畏尾的人。前面说孩子像动物,朋友说成人更像野兽。
之所以喜欢无知无畏是因为我们向往无知吗?我想绝大部分人真正喜欢的是无畏。我们称赞勇敢的人,称赞那些跳出轮回,打破禁忌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无知且无畏,而是因为他们有知依然无畏。
问题在于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变成自己憎恨的人,更不是变成与自己不共戴天的人。之所以用“讨厌”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包含很多可能性。马东曾说他从不讨厌有钱人,因为自己可以赚,他也从不讨厌有才华的人,因为自己可以学,就算学不到高晓松那样奋力追逐诗和远方,但是看看他的脸,也能酣畅地说一句:
报应!
所以我们讨厌的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大概是那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
薛兆丰老师在自己的经济学讲座中提到,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事与愿违的学问,因为事与愿符符合我们所有人的心理预期,我们都希望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红楼梦》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了解,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它的名字又叫红楼“梦”,所以就因为描写了大观园里面的油盐酱醋和家长里短它就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了?
——曹雪芹在整部作品里面最喜欢的是什么人?
——姑娘。
——最讨厌的是什么人?
——婆子。
所以姑娘都要写死,因为只要活着,她们就会变成婆子。
我以为《红楼梦》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把理想主义生活化,那些最难理解的部分就暂且看做作者对未来的愿景与对美好的期望,真正把“红楼”寄托在“梦”里。
贾宝玉醉酒之后,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看到之后转身走开,说这太俗气。为什么他讨厌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就是《红楼梦》的价值观,它是人生的一个片段,因为把这个片段淋漓尽致地展现,所以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对于你我却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世事洞明,却不以世故待人,试着悦纳更好的自我,就算现在是你曾经讨厌的样子,也要更加憧憬未来不断变化的自己。
如果我现在通过时光隧道看若干年前的自己,我会感谢自己曾经拥有并一直保留着好奇心。老师说,如果我一个这般年纪的人还在允许自己不断变成其他人,你们为什么那么着急就去确定,什么是讨厌的事呢?
3
最后说说成长。关于成长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成长的向好与向坏,人性的本善与本恶本就是一个讨论不清楚的事。成长更像是一个种子把所有包含的信息逐步展开的过程,至于花朵喜不喜欢凋零那取决于它的价值观,凋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喜欢成长和不喜欢成长,见仁见智。
成长究竟是好是坏,也是见仁见智。
所以成长的本质并不是提高,也不是向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我们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主观世界的建立,大人们能说出来的话我也一样可以,甚至在与老人聊天的时候也说得他们理屈词穷。那是因为在我们的主观世界建立完成后,他们没办法告诉我用主观世界能描述的更多的东西,他们只能颤巍巍地说,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懂了。
成长恰恰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的鸿沟,你掉进去叫挫折,爬出来是成长。
成长恰恰就是遇到一件事你无法接纳,整个心理人格破碎,然后你试着把讨厌的东西放进身体,忍着痛重建。
(八月长安)已经发生的一切,如果不给它一个温暖的意义,又能怎样?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将自身的处境合理化,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里面积极的意义,即便你现在是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你却意识到这一点,你当然还能预见这种改变会被延续下去,一直到理想和现实和解。
万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样,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