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新电影,由周子阳执导的《乌海》,我看完就觉得电影的名字起错了。
回看一下现实,全国有几十万欠债人,何只得一个乌海?但是电影就束缚在这个地方。
当然,这也是好理解的,因为电影剧情比较有争议,限定一个地方是规避风险,导演周子阳应该考虑过这个问题。
简单可以理解,电影发生在乌海的“催命”故事。
如果把电影名改为《乌海的XX》、《乌海生堂》之类,更能表达这个现实的主题。
1、争议
先说说有争议的地方。
许多女性朋友看完了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对女性不太友好,还下了一个标签,电影里充斥着“厌女”情绪。
杨子姗饰演的富二代,家庭富有,却爱上一个穷光蛋叫杨华(黄轩饰演)。
电影把两个人的爱情描绘平淡而美好,女孩子喜欢浪漫,一个跨年祝福便改变两个的生命轨道。
在导演眼中,爱情从来就忽略掉现实。当爱情掉进婚姻的坟墓里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方向。
男人眼中再容不下一点点浪漫,男人比女人容易变得现实。在女人没有受到伤害之前,现实离她们很远。
黄轩的表演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男人的面子、票子、个人价值,轮番地考验男人的最后的底线。
这样“厌女”的情绪就出来了。
如果回看现实中的成年人,对大龄女性的态度,何以“厌女”能说得明白。
导演把现实上成年人之间的情绪表达出来,虽然在处理上过于直白,但这可能是一种现实。
总之一点,女性看了《乌海》,普遍会感到不舒服,原因就是现实来得太直接了,不免有点懵了。
还有一个情节,割脉女孩的遭遇,满足男人一切要求,出卖身体,最后还是不
2、金钱在男人眼中的地位
生活中有许多像杨华的人,不甘心于现实,想改变人生,但是又缺乏一定的能力,不是性格上的缺憾,就是为人处世时太讲情义,让成功离这些人远远的。
我把这类称为只知“大概”的人。
杨华在朋友的忽悠之下,投资了恐龙公园,把自己的钱借给了朋友。
在杨华眼中,自己是在情义上把借给朋友,是支持朋友的事业,出发点情义。
但是杨华的朋友肯定不是这样想,心底就认为杨华不是借钱行为而投资行为,项目做不成了,表明了投资失败了。但是朋友偏偏还很讲情义的方式对待杨华。
矛盾就出现了。这边是借钱行为,那边是投资行为,全是口头协议,朋友翻脸不认人也是合理的。
杨华只认一个理:欠债要还。一次又一次找朋友要钱,朋友就是不推卸,最后迫得没有办法了。
妹妹想借5000块给儿子培训班,不好拒绝,面子挂不下来。
杨华欠人家的钱,天天上门讨债。于是自己变成催债人,结果逼死一个女孩割脉,引发了警方的注意。
这个剧情,也为了杨华最后撕破“情义幻想”,直面真实。
说到这里,男人只顾着自己的面子,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不成熟的男人,逼迫他只会走上极端。
3、故事是故事,但电影语言有问题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故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处理电影语言的时候,觉得有商榷的地方。
像《乌海》这样的电影,欠债人是不会看的,因为只要有过被讨债的经历的人,一定会觉得杨华的处事方式还是太嫩,不代表所有欠债人的真正的心境。
《乌海》冠以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受众群在哪里呢?
导演周子阳是考虑过电影的受众,那些没有经历过讨债的人群,通过电影来告诉这些人群一个现实,生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生活水深火热之中,一直等待着上岸。
再不然,发出最后的呼声:谁能出手救救这些人?
4、黄轩的演技
必须指出的是,黄轩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他把杨华的有底线讲情义的一面表面出来,但在表演处于极端状态的杨华,把妻子推出山谷之后,表情太过于冷静,他还能报警,他还能构思出一套似乎完美的说辞,太不可思议了。
结合杨华这个人心理状态,为了面子自救,又未必做不出来。
如果你是一位欠债人,看了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安慰。只是他们为了上岸,拒绝一切娱乐,难怪《乌海》票房不理想了。
总结下来,《乌海》只是导演把想象中的现实中一个状况表达出来,只是得不到世界的掌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