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五部分:论道,养生,修身,砭时,治国,治兵。其中百分之八十一的篇幅在阐述修身,治国和修道。剩下百分之十九在说养生,砭时和治兵。
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有了毂中间的洞孔,才有了车的作用。揉捏粘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的中空,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因此,有给了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一章中“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有和无是用以描述“道”由形而上状态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超现象界,就本体界而言;而第十一章所说的有和无则是指现象界的实物。
本章用各种实物做比喻,指出无的作用。比如:有了车毂的中空的地方供轴转动,车才得以行驶;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才能装食物;房屋有了门窗这样的空间,才能供人居住。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具体阐述,有无相依,有无相成,有无相生。事物的实体和空体是矛盾对立、相反相成的。只有具有这两方面的东西,才能够成为有用的东西。只是人们往往看重有形,忽视无形,都喜欢有不喜欢无,但是,无是有的起始,无是有的始终,而是不要过分的看重有而忽视无,这样会失去平衡点,之所以强调“无之以为用”并非否定“有之以为利”,就是要纠正人们常识的偏见,照亮认识和实践的盲点,使人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更全面、更深刻。提醒人们注意事物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人们注意无用之用,要人们不要只以占有“有”为目的,死盯着实有的东西不放,而要看到无欲,无用,无为的巨大功用。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急流勇退放弃上将军之名和分国而有之之利,退隐于齐而文种不听范蠡规劝结果死于勾践。曾国藩同治三年天京攻破后裁撤湘勇后避免杀身之祸得到功德圆满的结局。说到底都是在形式上放弃后却更永久的拥有。《庄子.人间世》中,商丘大木因不材而全其生的故事,此树因为形状拳曲,不合实用,因而没有被砍伐,得以高大异常,枝繁叶茂,可以庇荫驷马千乘休息于下,这不是无用的大用吗?塞翁失马不也是无中生有福祸相依,透过正面,超出常规认知,把握事物的反面,开拓认识的新天地和新境界。这才是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