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出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
为了应对VUCA时代,丰田公司在生产领域提出了精益的概念,后来由此概念发展出如精益创业、精益设计等方法;早期的软件工程师们在软件开发领域提出了敏捷(Agile)的概念;著名设计公司IDEO和斯坦福的设计学院在设计领域总结出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这一概念被谷歌创投13改造成为设计冲刺(DesignSprint)。这些概念的具体应用细节不同,但背后的思想是同宗同源的,它们都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迭代、试错、小步快跑。于是,我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对产品的理解,发展出了自己的5MVVP框架,用于解决产品创新从无到有各个环节碰到的问题。
MVV是英文Minimum Viable/Valuable这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意为最小可行且有价值的。不同于精益创业里的最小可行产品(MVP),MVV中有两个V。因为我认为产品创新会碰到两大风险,Viable(可行性)针对技术风险,即不能做出来的风险;而Valuable(有价值)针对市场风险,即没有用户需求的风险。五个P分别代表Paperwork(案头研究)、Prototype(原型设计)、Product(产品开发)、Promotion(运营推广)、Portfolio(复制组合)五个英文单词。5MVVP对应着五种“冲刺”,分别是Discovery Sprint(探索冲刺)、Design Sprint(设计冲刺)、Development Sprint(开发冲刺)、Distribution Sprint(分销冲刺)和Duplication Sprint(复制冲刺)。因它们的首字母缩写都是DS,所以这五种“冲刺”可统称为5DS。接下来我将依次为大家解释这个框架的应用。
第一轮Paperwork
第一轮MVVP中的P是Paperwork(案头研究),产出物是案头研究的结论,对应的方法论是探索冲刺。这时,产品创新还处于想法阶段,我们验证的重点是产品需求的问题本身。我们需要确认,产品的需求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等等。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做的任务可以由单人完成,具体的工作内容基本上都是纯案头研究。可以通过查看行业报告、做竞品分析、和用户聊天、盘点已有资源等方法,来过滤各种不靠谱的想法。
第二轮Prototype
确认第一轮MVVP的想法后,我们进入第二轮MVVP。此时的P代表Prototype(原型设计),对应的方法论是设计冲刺。这是谷歌创投最先提出的,已经应用了不少年。在这个阶段,我们验证的重点是解决方案。但因为还没有真正的产品,所以我们可以用某种形式的产品原型或者样机、Demo来验证。我们要考察用户是否能理解这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和既有方案相比是否有足够的额外价值让用户愿意转移,等等。这时候,我们需要有原型能力的角色加入团队,在方案层面做到“先发散,后收敛”。在做出产品原型,并让用户试用原型、获得反馈后,我们还要不断修正原型,甚至回到上一轮Paperwork重新修正想法。
第三轮Product
通过了原型验证的解决方案,可以进入第三轮MVVP,这里的P代表Product(产品开发)。这个阶段最接近产品经理们熟悉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对应的方法论是开发冲刺。在这个阶段,我们验证的重点是真实产品是否可以培养出用户习惯。用户愿意用,就能更高效地解决用户需求、创造价值,并且有可能愿意反复使用。这时候,我们会关注某些和用户留存有关的指标。到了这一步,我们就需要实现真实产品的团队介入了。对IT行业来说,它就是包括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在内的团队。团队要完成设计、开发、测试、发布的闭环,做出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且有价值的产品。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此阶段切忌引入过多用户,因为用户往往只给我们一次机会。习惯验证完成之后,就要进入推广阶段了。
第四轮Promotion
第四轮MVVP中的P是指Promotion(运营推广),对应的方法论是分销冲刺。此时,产品已经到了营销阶段,所以我们主要验证增长:有哪些促进产品增长的渠道可以用?哪个分销渠道获取的客户质量更高、成本更低?这时候,营销团队需要发力,先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做小规模推广尝试以测试渠道;再逐步确定优选渠道以降低分销成本。到此,如果我们所有的阶段都很成功,那也只意味着单一产品的成功,再往后,就要考虑推出第二个、第三个……产品了。
第五轮Portfolio
在第五轮的MVVP中,P是指Portfolio(复制组合)。此处借用了投资领域里“投资组合”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产品组合、产品矩阵。我们的目标是将单一产品的成功转换成产品矩阵的连续成功,对应的方法论是复制冲刺。“复制”意味着我们要力求找到一种可复用的创新模式。与公司的其他核心优势相比,这种模式一定用上了公司在做第一个成功产品时的积累。复制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同产业周期内的复制,这种复制更多地依赖业务能力;另一个是跨产业周期的复制,这种复制则更多地依赖组织与团队。
对于以上5MVVP,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第一,每一阶段的用户参与都是必需的。因为我们身处VUCA 14的时代,信息、需求瞬息万变,必须紧跟信息的来源,而很多信息只会来自用户和市场。
第二,随着不同阶段的推进,资源投入越来越大,所以过滤器的开口应该越来越小,即进入下一轮的产品越来越少,最终要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极少量的产品。
第三,不同的产品形态,在每一轮停留的时间、投入的资源也不尽相同。比如“造车”相比于“做微信小程序”,其真实产品的投入大了很多,所以“造车”会倾向于在早期的探索、设计轮次中做更多的工作,而“做微信小程序”则倾向于选择“先把产品做出来,错了再改”的模式。
第四,一轮又一轮的MVVP,并不是相互孤立、封闭的。在整个过程中,每一轮MVVP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迭代优化、来回折返、彼此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