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里描绘原始人的处境:原始人们忍饥挨饿,与自己的同伴互相争夺数量有限的树叶、草根和浆果等植物。尽管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是无数肉质肥美的动物,可他们却没有能力捕捉。最后只能在丰饶的环境里,逐渐饥饿至死。
今天的我们正面临着和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相似的困境:我们置身于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阅读时代,每年出版的书籍有二十多万册,可是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就不再重视阅读。阅读环境的丰饶与实际阅读的贫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阅读贫困的背后却是精神的贫困,这正是真正让人焦虑的地方。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精神困境呢?台湾著名的出版家郝明义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教育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能力,而太多人不重视阅读方法和效率。
一次偶然的机会,郝明义先生翻译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深受震撼和启发的同时,开始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出版经验和阅读心得,最终写下了《越读者》这本“怎么读书”的书。
在书中,作者分析了阅读的演变,教育的问题,审视网络和阅读的关系,同时分享了有效率读书的具体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阅读
在《沟通圣经》这本书里,作者提到阅读的目的是消遣、信息和判断。但是关于阅读的理由,最动人的莫过于将阅读和梦想结合起来。
有可能我们无意中阅读了一本书,瞬间对梦想有了新的认知,从此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想象、期待及规划。
又或者我们的人生有了新的理想,为了更好的向目标靠近,从此我们对阅读这件事有了不同的规划和期待。
现实和梦想之间,有着巨大鸿沟的界线,正是阅读,让我们有机会跨越这个界线。
二.阅读的分类
之所以把阅读比作饮食,是因为可以借助熟悉的饮食,来检查一些基本的阅读习惯和观念。一个人的阅读饮食是否匮乏,取决于他的习惯和认知。
比如有的人长年累月不读一本书,或者只单一的阅读某种类型的书。这两者都会让阅读处于匮乏的状态。
饮食的重要,贵在均衡,对于阅读也是如此,根据饮食可以将阅读分为四类。第一种是主食阅读,可以理解为“生存需求的阅读”;第二种是美食阅读,被称为“思想需求的阅读”;第三种是蔬果阅读,也是“工具需求的阅读”;第四种是甜食阅读,被称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这四类阅读是如何分类的。
第一种是主食阅读,像米饭、水饺、馒头、炒饭等,这种让我们能够吃饱,满足我们生存需求的饮食。而这类阅读是我们为了寻求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比如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像理财、与他人相处、人生规划等书籍,都属于这一类。那些有学业、职业、专业压力的人,特别需要主食阅读。通过倚靠主食阅读,能让他们更好的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
主食阅读给我们带来的饱足感,会让人误以为这就是营养的饮食了。其实这也是主食阅读的缺陷所在。
那些关于生存的知识,是会随时间、空间而变化的。比如在某段时间,这种阅读对某些人特别有意义,但过了这个特定的时间,这种阅读就不奏效了。比如2003年版本的excle书籍,就不适用于现在高版本的excle学习。二十年前为人称颂的成功人物传记,今天可能就不会有人感兴趣了。
如果过于沉迷主食阅读,会让你错过其他阅读美味的可能。就像主食很重要,但没有人每顿只吃主食。因为会营养不良,也会错过很多美味。这些教你赚钱、与人相处、升职加薪的书并不是阅读的全部,还有其他消遣的书籍,也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乐趣。
第二种是美食阅读,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就会追求更精致、更可口、更营养的饮食追求,就是美食。如果说主食阅读,是针对人生现实问题寻求直接的解决之道,那美食阅读是从间接根本的方向出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过程通常比较耗时吃力。这种“思想需求的阅读”,很像是补充高蛋白质的饮食,同时帮助我们寻找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
这种书籍都包括:经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
举个例子,现实中关于老人教育孩子的一些理念问题,在《红楼梦》这部经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的本质。
《红楼梦》中有一个片段,贾宝玉犯了错,被父亲贾郑暴打,前来的贾母悲痛欲绝,贾郑赶紧下跪道歉。可以看出一个过分溺爱孙子的奶奶,一个望子不成器而无法过分管教孩子的绝望父亲,培养出一个调皮任性不可一世的孩子。
同样,美食阅读也有缺陷。比如,因为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就会让人容易望而却步,或者不知道如何享受这些美食。更重要的是,选择这类书时,比较容易上当受骗。如今市场上文学、艺术和哲学这类书鱼龙混杂,书的质量良莠不齐。反而越是经典,在美食阅读中越是重要,因为时间已经帮你把许多混杂的书籍淘汰了。
总的来说,进行美食阅读时,不像主食阅读那样快速直接,但是那种口齿留香的美味,是主食阅读所不具备的。
第三种是蔬果阅读,又是“工具需求的阅读”,很好理解了,就是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和出处。
我们都知道,如果不吃蔬菜和水果,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和摄取纤维质不足的情况,严重者会引发肠胃疾病。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通过查证来帮助我们解惑除疑,就像是在发挥消化的作用。
这类书籍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和地图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习惯用一本翻用多年的词典,或者无所适从的买一些品质和内容都大有问题的词典。字典除了可能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还有些字典表面看起来四平八稳,生字、解释、例句,无一不全,但和别的字典的差别在于来源有问题。
我在高中时贪图便宜,在校门口花低价买了一本盗版英文词典,刚开始还沾沾自喜。后来和别的同学的正版做比较,发现我的字典里面的错误层出不穷,比如音标和词义,开始追悔莫及。
蔬果阅读,是解释字词在不同时间段里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因此不断更新是很重要的。所以要谨慎选择正版字典,也要避免使用很久没有修订的字典。
最后一种是甜食阅读,又被称为“休闲需求的阅读”。和前面三种阅读都不同。甜食阅读没有一定的目的,不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是为了参考或查证,就是为了娱乐或消遣,就像甜食和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
这类书籍包括漫画、各种类型的小说、八卦等。凡是让你消遣休闲的书籍都属于甜食阅读。
达尔文因为晚年身体健康的原因,被家人要求每天只能工作四个小时,他的娱乐方式是在工作之余,尽情阅读浪漫的爱情小说。甚至他有一个很有名的主张:政府应该立法禁止,爱情的结局不得搞成悲剧。
我们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很喜欢吃甜食,而父母总会提醒我们甜食会吃坏牙齿,所以甜食阅读也是如此,过度的偏爱这类阅读,其他阅读的时间会减少,反而不容易长见识。
培根曾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阅读的重要,贵在维持均衡的吸收。
三.如何高效阅读
1.读书方法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观其大略”,朱熹则是“熟读深思”。当然这并不代表三个人各自只有这一种读书风格,只是将这三种方法驾驭的很娴熟。
没有最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那么懂得阅读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一方面会清楚对待不同的书,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阅读。比如主食类的书,读来“观其大略”;甜食类的书,读来“不求甚解”;而美食类以及蔬果类的书,就需要“熟读深思”了。
如果你不懂得阅读方法,一些需要“熟读深思”的书,你却“观其大略”,那就是对书的糟蹋。反过来,就是浪费了书。
另一方面,懂得交互使用这三种方法,可以节省你买书的时间。
拿到一本书后,首先整体随意翻阅一下,这就是“不求甚解”;然后,浏览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前言、目录这几个部分,对书“观其大略”。最后,挑一个作者着重强调的部分,“熟读深思”几分钟。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你会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你买回家仔细看了。
2.读书笔记
胡适曾说:“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的智识思想,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作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这段话体现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记忆力有限,我们的大脑无法保存太多东西,如果读完书不写下一些感想,或是做笔记。那么这本书很难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象,更不会日后主动应用书里的知识了。作者郝明义在书中介绍了几种做笔记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种,直接记在书上。看书时,遇到深受启发、疑问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
第二种,有些需要及时进行查证或补充的笔记,记在手机的电子笔记上。
第三种,有一些重要的灵感,或感想比较多的笔记,可以快速的记在小笔记本上。
最后,把以上几种笔记倒进电脑或手机,方便日后追查,搜索以及整理素材。
“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张载的意思是,灵感稍纵易逝,看书时,我们要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把自己的体会,趁着热腾腾的时候记录下来。
3.主题阅读
相信大家对“主题阅读”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艾德勒说“主题阅读”是四种阅读层次中最高的一个。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主题阅读似乎是一种很深奥高端的阅读技巧。
其实本书作者解释,主题阅读是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了一个人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开始同时阅读许多书籍,参考大量资料后,有能力找出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首先正因为要同时阅读很多书籍或资料,就必须要懂得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哪本书是要全部读完的,哪些书可以只读某些章节,哪些书可以先搁置。
其次因为你是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你自己真的是有那种冲动想去吸收知识。这就需要你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在连续的整段时间里,集中精力来进行主题阅读这件事。
这本《越读者》致敬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因此这两本书的思想一脉相承,比如书里讲的通过掌握阅读的原理、重视阅读效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先生受益于阅读,并结合自己多年出版经验,分享众多参考价值高的阅读心得。相信你的阅读困惑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