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公司发了几张音乐会的门票,本着有票坚决不浪费的原则,我们这群活得越来越油腻的人,决定一起组团去欣赏下艺术,其实也是找个名头,大家出来聚一聚。
音乐会结束,一群人在经过音乐的净化后,达成了一个很默契的决定......
......撸串!
等串的间歇,我们回味起了刚才的音乐会。
“我当年可是学过小提琴的,要不是隔壁阿姨一直来我家敲门,说她老伴儿的心脏病要被我整犯了,今天你们可能就要上台给我献花了。”如今已是资深程序员的子航说。
真是看不出,每天在办公室敲代码的子航,居然还学过如此高雅的乐器。
“小提琴入门太难了,自己当时也没什么学习的热情,学业又紧张,我爸妈也没管我,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后悔。”
于是一个人的后悔,就像扩散的病毒,变成了一群人的后悔。
学过一年吉他的老夏,后悔最后也没练成这项撩妹技能;
学过两年古筝的悠悠,后悔现在也没变成那个可以抚琴的淑女;
学过四年架子鼓的磊磊,他的鼓早已变成了晒衣服的支架。
学习一样东西必然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枯燥期,越是深入就越是无趣。
开始想学的热情和心气是真的,当初坚持不下去的痛苦也是真的,如今的惋惜后悔更是真的。
我们好像什么都学过,又好像什么都不会。
很不幸,我们的特长学习生涯,都早早地夭折了,原来我们都是热血联盟的资深会员,“三分钟热血”的那种。
有一些事情自己明明做过,却在中途放弃了,后来再跟别人聊起自己曾经“会”或者“坚持过”,都觉得自己在骗人。
原来总觉得,这世上有一类人,生来就可以不费力气地学好每一件事,然而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学习是毫不费力得来的。
我们看到了结果,才羡慕别人拥有,因为放弃,所以平庸。
其实,我们都太过善待自己了。
当然这里说的是我们成年人的感悟,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在小时候的学习中,都无法做到“不善待”自己。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孩子们大多数的选择都是兴趣使然,家长会认为那就是兴趣,其实只是“三分钟热血“,并不是真正的兴趣。
国家之所以规定孩子6岁才能读小学,就是因为孩子在6岁之前不需要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只需要在趣味性的游戏中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
过早地学习特长,对于孩子的兴趣选择,未免操之过急。
身边有好多孩子都是这样的
3岁就去上小主持人班
4岁就去学钢琴
5岁就去学编程
画画跳舞书法这些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每个孩子的标配,孩子们的行程就像是明星的档期,想休息下喘口气都很难。
但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会丧失原本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让孩子在学习的初期自主选择,更有助于他日后的学习。
其实学好一样,比每样都学,对孩子的未来更有帮助。
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三分钟热血”,告别半途而废呢?
小编在这里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建议:
1
多听 多看 多感受
如果孩子想要学钢琴,那就多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
如果孩子想要学画画,那就多带孩子去看看画展和艺术展;
如果孩子想要学主持和表演,那就多带她去看看儿童剧和演出。
不是说孩子今天看了这些,他就日后就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或者有多么深刻的艺术感悟。
而是让他学会感受,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去感受艺术的感觉和氛围,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是一种熏陶、影响和引导。
比如带学乐器的孩子,去听一场音乐会,通常音乐的感觉的多数是从听觉中获得的。
听音乐会可以增强孩子的乐感,从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让孩子慢慢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由最初的听觉过度到听觉与视觉的全方位的感受,不仅是音乐学习的一种提升和进步。
更是对孩子更加深入了解乐器特点、音色特质、演奏技巧、欣赏水平的一种质的洗礼和转变。
2
家长的鼓励,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鼓励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坚持的动力。
如学习舞蹈孩子的动作总是记不住,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一起回课时,孩子会因自卑感和挫败感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此时,父母可以这样说:“现在跳不好记不住动作,没关系宝贝儿,这是因为你练习得少,没有掌握要领和技巧,我们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练习,一定会跳好的,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这样,既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又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孩子不再有轻易放弃的念头。
3
让孩子成为你的小老师!
小编本身就是教育行业的一份子,主教的是少儿口才,所以我知道学习语言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当你和孩子说:“你现在要好好学,长大了可以做主持人上电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理解,也不足以成为他们为之努力的动力。
孩子们更大程度上想当别人的老师,如果有有一个学生他就更有动力了。
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充当下孩子的学生,你可以说:“这个绕口令你说的太好了,妈妈也想和你一样,小老师能不能教教我。”
这时候孩子会很有教学的欲望,在课上也会更加认真的学习,当他把你教会了他也会很有成就感。
4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
孩子在学习一件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坚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有兴趣,但是尝试学习后,并不像之前那个感兴趣了;
在学习的途中觉得这件事比自己想象中要难,过程感觉很吃力;
失去兴趣后,家长逼迫学习,产生厌烦叛逆心理。
像这种由喜欢变为不喜欢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尤其是孩子这么任性随心的年纪,我们无法让他们像大人一样沉下心来学习。
家长如果总是讲大道理的话,孩子也会觉得无聊,而且很难感同身受,甚至在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逆反心理。
此时家长如果可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孩子就坚持下去了。
闺蜜的网球打得极好,大学里不仅是网球社的社长,还获得过很多奖项。网球不仅让她的身体非常健康,还让她因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却告诉我,小时候其实她很多次想过放弃。但是因为爸爸的鼓励都坚持下来了。
她那时候很小,学习网球是非常消耗体力的,那天第一次打球回家,她就和爸爸说不去打了。
爸爸当时并没有丝毫的埋怨或者强迫,而是和朋友说了他原来没有坚持的一件事,现在想想还觉得惋惜。
他说:“你现在还没找到这件事物的乐趣,就这么快放弃,你确定以后都不要打网球了吗?你可以再多打打,感受一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就这样,我坚持了快10年。“
有时候家长的耐心劝导和真实感受,可能比那些大道理和名人事例,更容易让孩子学会坚持,明白你为什么希望他避免放弃。
尼克松曾经这样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他说:“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通向成功的路有很多,但没有一条是捷径,成功的背后,必定是付出了外人看不到的坚持和努力。
孩子,坚持了,你不一定会成功,
但不坚持,你一定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