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

1、(数学)问题引领,学生主体

《品月饼,巧探究》。老师创设中秋话团圆,品月饼,巧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分一分,把一个月饼切一刀,能分成几块?切两力能分成几块?三刀最多能分成几块?四刀呢?五刀呢?十刀呢?寻找其中的规律,建立1+1++2+3+4+5+……+n的数学模型,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整堂课,用问题引领课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研究了这种类如等差数列求和的解决方法。学生的活动多样而主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习任务

图片发自简书App

3、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为了收集证据了解学情,我设计了一份前测学习单。包括内容概括,内容理解和困惑收集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概括百合花开的过程:

时    间

形    态

内心感受(想法)

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一个春天的早晨

极深沉的欢喜

开花、结籽

(2)重点阅读课文5-12段,从野草、蜂蝶鸟雀的视角重新填写百合花开的过程

百合

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一朵一朵的盛开

野草(表现)

不敢嘲笑

蜂蝶鸟雀(表现)

不敢嘲笑

(3)对于这篇文章你有何疑问有待解决?

通过前两题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第三题则让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难之处,为教学设计做准备。

课上学习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展开合作学习。通常设计两个活动内容,以独立学习为起点,再通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进而更深刻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设计

在课上任务单的设计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冲刺挑战性的问题”的设计。佐藤学教授提出的“黄金三角”,倾听关系、学科本质和冲刺挑战性问题。不同学段所侧重的内容是不同的,小学阶段可能更要关注“倾听关系”的建立,到了中学阶段就需要以倾听为前提,但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科本质”以及“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设计。

这节课在静静博士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一个具有一定矛盾冲突的问题:既然百合有如此众多的美好的品质,那为什么那些野草和蜂蝶鸟雀会不喜欢百合呢?又是为什么他们开始的时候嘲笑、讥讽劝阻百合而后来却又“不敢嘲笑了”呢?能不能从文中找找原因,先自己阅读圈划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这个问题很好地将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昨天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如同织物一样编织在一起。

在上完这节《百合花开》后,静静博士跟我开玩笑说,你的学生上了你的《百合花开》不但他们开花了,你自己也开花了。就像静静博士所说的那样,我觉得很多问题渐渐清晰起来,我已经跳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限制。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了,而我对“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此后一年的时间内,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三次上了这节课,还有两次给教师培训时也以这节课为例。每次上绝不重复原来的设计,因为面对学情不同发生的问题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一旦想通了,你会发现就在这一篇不满800字的文章里,处处都是玄机,处处都有生机。这个阶段,我不再仅仅依托讨论组织教学了,我开始关注对文本的解读与研究,开始关注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开始向更为高效的学习设计努力。但还是会缺少耐心,不能做到“不折不扣地接纳”,但是应试的痕迹已慢慢从我的课堂中抹去,师生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

第三个阶段:明确方向,稳步向前

应该说,我现在就处在这个研究阶段。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阅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书籍,如《教师花传书》、《新时代的教师》、《跟随佐藤学做教育》等等;二是关于专业的书籍,如《名作细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课文可以这样读》等等。在教学上,我更加用心了,不但自己关注倾听学生的发表,也花了很多心思在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倾听关系;我更加耐心了,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是错,我都会耐心的听完,从不打断也从不批评;我更加细心了,我更在意学生发言的动机和前后发言的变化以及促使其变化的原因,我不但能听得出学生在发表之时的问题所在,也会揣摩他内心的感受。我会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协同学习之时的有趣的情节和故事。

将“学科本质”作为现阶段的研究方向

在前四年的实践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学习形式的改变,缺少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研究,使得自己在专业发展上并未有明显的进步。从2016年的第一学期开始我开始专研教材,吃透文本。


2、构建校内的“同僚”关系

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而教师们只关心分数不重视学术的风气也让我非常的失望。2017年9月,我有幸调到建平实验中学工作,这里的老师们和谐团结,让我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温暖和关爱。这也让我看到了构建校内“同僚”的可能。

现在流行一句话,要么加入一个团队,要么建立一个团队。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加入了两个学习型的团队(王丽琴老师领衔的课例研修工坊和陈静静博士领衔的学习共同体)。这两次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和陈博士共同实践、推行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研究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是迅速的,前行的脚步也是踏实的。

梁漱溟先生说“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我虽然只有微末之力,但也要用尽全身的力气。能发一度光,不留半度热。怀着这样的信念,我在2017年的学期末拉起了一支13人的《教师的挑战》共读小组。将有兴趣了解学习共同体和有志于实践学习共同体的伙伴组织起来,大家一起读书、一同分享。

重读《教师的挑战》

五年后我重读这本曾经对我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的书,又是一番感受和滋味。曾经那个迷茫自负的青年,已找到了方向和目标。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我两段意义非凡的教学经历。

重读的区别

以前读书功利性特别强,总是希望在书中找到一些套路、策略,最好可以直接用在自己的课堂。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可以说,五年前这本书在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之外,其他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没有实践,也没有见过别人实践)。现在再读这本书,总是会与自己的实践连在一起。用书中的理论检验自己的实践,同样也用自己的实践检验书中的理论。

重读的意义

以前读书是一个人读,现在是十三个人共读。我也曾参加过几个共读的群体,跟着伙伴们一起读一本书,听听别人的理解,想想自己的实践,按照要求上交读书心得,仅此而已。但这次我是作为共读的发起者和领读者来读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因此,这次重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我的伙伴们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这本书还是建构校内“同僚性”的纽带,只有统一思想,方能够志同道合。只有先学会接纳同伴,才能完完全全地接纳学生,这也是我们做学习共同体的初衷。

重读的感悟

现在我对“教师的挑战”和“宁静的课堂革命”又有了新的感悟。教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改变。越是成熟的教师月畏惧或者说反抗“改变”,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改变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放下自己驾轻就熟的授课技巧,转换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真的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吗?书中所提及的滨之乡小学的藤田老师,从追求“风风火火的课堂”到“柔和寂静的课堂”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教师的挑战》23页)。所以,困难和容易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旦个人的教育哲学发生转变后,那么他的转变将是迅速而巨大的。成熟型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走在教改的前面,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轰轰烈烈的教改浪潮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阵地,迷失自己的方向。立足于学科本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自己的课堂,踏踏实实地研究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

“宁静的课堂革命”显而易见,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是安静的课堂,绝不是热烈的风风火火的课堂。佐藤学教授在初次听完藤田老师的课后指出:“教师们往往追求风风火火的课堂,但儿童们并不追求这种表面活跃的教学。他们所要求的是安静的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所谓的安静并不是死气沉沉,并不是学生不思考。相反,这种安静的、安心的、安全的学习环境是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就好像交响乐一样,每种乐器的特点不同,但组合在一起不但没有喧闹的感觉,反而是悦耳动听的,这就是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课堂,也是我现阶段所追求的课堂。

就拿语文的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技能来说,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说和写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却更多的是关注“说”和“读”,而忽略了“听”和“写”。我们常常语文要“读”出语文味,课堂上一定要在“读”上下功夫,却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去倾听他人的发言;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要大胆的“说”,却很少教给他们如何去“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而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宁静的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倾听”,由相互诉说转变为相互倾听。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弥补,强调倾听的课堂革命也必将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读一本书,做一件事。读一本书容易,但能够从书中读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理论就难了;做一件事容易,做成一件事也不难,难的是要坚持的向自己极限发起挑战,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4、评价——学习目标清楚之后,思考评价,就是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何以知道学习目标达成了,注意评价与目标的匹配性,一节课40分钟,前35分钟上课,最后5分钟做练习,号称“堂堂清”、“堂堂巩固”,在学生做练习时发现了问题,想解决却到了下课时间,我们要清楚,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我们时常这样说:这个题我在黑板上都讲了三次了,结果考试又做不出来。所以要解决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

5、(语文)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

《落花生》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读书最可贵的是能发现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习惯地在学生中巡视。奇怪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有在书上画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这个班的学生平时根本没有提问的习惯。都读了5年书了,学生竟然不会提一个问题。

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学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

“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

“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

“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第三位同学问。

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里,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这时,我又及时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立即把学生提的这句话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我想,就这句话我们起码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动脑筋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提出来。”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一个个都动起小脑筋来。突然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

“老师,在我们家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父亲‘很难得’呢?”

“真聪明,他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鼓励了一番。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呢?”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上‘也’呢?”学生开始咬文嚼字了。

“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他还有什么用意呢?”

……

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里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

向教科书质疑——“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呢?请看课例:

落花生这种植物对城里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对落花生有个比较正确的了解,我在学习课文前先问:“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课文前预习部分的介绍。”

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起预习部分,一会儿大部分学生的手都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学生回答,他站起来引用了书上的一句话:“落花生这种植物有个有趣的特点,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

这个学生话音刚落,我马上接过话头郑重其事地说:“书上这句话有错误,请你们找一找,错在哪儿。”

“啊,书上有错误?”学生小声议论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

“不要看着我,我的脸上没错误,而是书上有错误,请认真读书。”我笑着再次提醒学生。

学生倒是认真看书了,但脸上仍显得茫然。

“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我提示道。

学生轻轻地念着,突然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然后又一个。好,五六名学生举起手,个个脸上显出兴奋的神采。

我叫了第一位举手的学生。“老师,落花生的花落了,在地上会枯萎掉、烂掉,不可能钻到地里去。”他试探着说。

“太棒了!”我由衷地称赞道。“花落了还能钻到地里去吗?”我问全体学生。

“不会,不会。”大家有的摇头、有的摆手。

“那落花生的果实是从哪儿长出来的呢?是根上长出的?是花上长出的?还是……”我因势利导,“请你们看课文旁边的图画。”

通过看图,学生发现落花生的果实不是从根部长出的,也不是从花上长出的,而是从茎上长出来的。我看“火候”已到,就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落花生全貌,用笔指着图说:“落花生的花落之后,花柄继续生长,伸进地里,花柄前端的子房逐渐长大就结出了花生。”我边解释边画简笔画。

“嗅,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时,我面向大家:“书上也有错误,你们能迷信书本吗?”

“不能。”

“你们能迷信老师吗?”

学生一愣,旋即回答:“也不能。”

“对,老师和书本上都会出错,如果你们发现问题要大胆地指出来,不能迷信!如果谁发现了我的错误,给我提出来后,我就拜他为师!”我一字一顿地说。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老师的话有时就像“圣旨”,小学生是惟命是从。面对学生的单纯天真,我们做教师的绝不能陶醉在“一言九鼎”的满足感中,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惟实”、“惟真”,让他们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还是通过课例来说明呢。

例一:

“《落花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得有些奇怪,你们看是什么词?”我启发道。

“‘居然’。”学生找到了这个词。

“我想,围绕这个‘居然’可以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小脑筋动开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问这个词的意思,这是首先要搞懂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点评道。

“‘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一个学生解答道。

“我们种花生就是为了收花生,现在收花生了为什么用‘居然’呢?”

“这位同学感到这个词用法上好像不恰当——这是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居然’呢?”我点拨道。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种花生。”

“因为我们是一群小孩子。”

“因为我们是在荒地上种的,收获出乎意料。”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从‘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落花生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不需要人特别侍候它。”

“真聪明,体会得很好。我把你这个答案变成问题就成了:从‘居然’一词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质?——这是第三个问题。”我引申道。

到此,我小结:“怎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像‘居然’这个词(或其他句子),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意思,然后从它用得是否恰当(用法上),从这个词对主要人物及中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价值、有水平。”

例二: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正在进行当中。我让苏州实小的学生初步自解诗句的意思后,问学生:“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一只只小手举得老高。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厚呢?”

几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举手了,我看没有问出有深度的问题,就鼓励道:“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还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学生纷纷皱眉思考起来。l分钟后4人小组窃窃地议论起来。一会儿,班上的小手又举得老高了。

“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生问话的底气很足,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好像与众不同。”一位胖胖的女生疑惑地问。

啊,我是多么高兴啊!这是两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这是通过表象深入诗歌实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古送别名诗。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如:人与人告别一般在家门口就送别了,为什么到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来呢?这有悖常理。好朋友分别一般是比较难过的,为什么汪伦送别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这些都是疑点,值得推敲。

4、整本书阅读——在班上,每个月都有一本全班共读的书籍。我们选的书籍要适合班级孩子的成长特点。既要照顾到他们的年龄特点,也要照顾到他们的性别特点。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我们挑选的这本书全班孩子都很喜欢。那怎么办呢?

举行别出心裁的新书入班活动

①最高荣誉的颁奖

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如果有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学习有进步了,那么老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书籍(也是计划用于全班整本书阅读的书籍)奖励给这个学生,并举行正式的颁奖仪式,要很隆重地奖励给他。

不仅如此,老师还要把这本书介绍得非常有趣,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好奇心。等到老师安排读这本书的时候,学生们就有阅读兴趣了。

② 老师的忘我阅读

用老师自身的阅读行为做表率。王淑芬老师曾经讲过:孩子爱不爱阅读,是来自老师的喜欢和讨厌。一个爱阅读的老师,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老师要言传身教,要想班上的学生爱阅读,自己也要多阅读。

③举行新书发布会

“新书发布会”与导读课类似,但比导读课简单。

在发布会上,老师把计划阅读的书籍介绍给学生,包括作者、名家评价等。老师也可以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送书给学生,这样的书籍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比如:六一儿童节,送给孩子一本书做礼物;圣诞节,以圣诞老人的名义写信、送书给学生。

开展多角度的读中交流活动

①定期的班级共读时间

固定一节课作为全班共读的时间,在这堂课中,老师和学生什么也不做,就只是待在一起安静地阅读。

②固定的阅读交流时间

固定一个时间作为全班的交流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师生一起交流这个星期读的书。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也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要轻易回答学生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③灵活的课间探讨时间

课间的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老师和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选择阅读书籍中的某个话题来聊一聊。但是这个时间内,“聊书”不是强制的,学生也可以休息,可以走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形式多样的读后汇报活动

①举行整本书阅读思维图示展

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做思维图示的展示(借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在班级内空出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思维图摆在一起,大家一起欣赏交流。

②情景剧表演

在全班共读的书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进行表演,可以寻求同学合作表演。书中的情节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可以加深他们对书籍、对书中人物的印象,也可以更深入地走进人物。

③ 给书中的人物写信、配插图等

给书中的人物写信。书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你想对他/她/它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以写信的形式记录下来。

给故事情节配插图。当你看到某个喜欢的故事情节的时候,你觉得当时的场面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可以画下来,涂上你认为合适的颜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