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故事主要有三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孔子第一次问道,老子解释了孔子不明白的地方,说他还不懂,并送他回去。
第二个节点,孔子第二次问道,老子说你懂了,然后两个人不言不语呆坐了八分钟,老子送孔子走了。
第三个节点,老子跟徒弟说,孔子已经明白他的知识了,只不过他们一个想出世,一个想入世,所以他继续留下来会成为孔子的障碍,他需要走,于是西出函谷关,并为了出关被迫讲道并著了《道德家》,结果无人明白其中含义,宛如鸡同鸭讲。最后老子带着恩赐的盐、胡麻和十五个饽饽出了关,消失在黄沙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细节是:
老子没有选择走大道,而是用了文人不太会选择的方法——爬墙,一改往日老子哲学大家的形象,凸显了老子的顽皮可爱,也体现了老子怕被留下和想离开的决心。青牛无法自己爬墙出城,由此联想到起重机,远古背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强烈的幽默效果传达出强烈的讽刺意味,大家因为讲学结束而表现出的欣喜与前面想听讲学的热情形成强烈对比,将众人的惺惺作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对学问没有兴趣,也没有认真对待,为什么还要老子编写讲义?官僚阶层对真的知识充满漠视却需要文化来装饰门面,粉饰自己,荒诞的效果十分突出。
这篇小说具有讽刺意味和批判现实的想法,但又在艺术概括中大胆地驰骋浪漫主义的想象。
通过描写老子及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使帮闲文人鼓吹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论调不攻自破,达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目的。